3种豆芽中异黄酮与多酚的含量、抗氧化活性分析及新型食品研制
【摘要】:豆类发芽之后,其化学组成、营养保健价值和风味往往会发生明显变化。为了给豆类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开发新型豆类食品,本试验研究了黑豆、黄豆、绿豆豆芽的活性成分含量差异,分析了3种豆芽中异黄酮、多酚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了其对黑腹果蝇体内SOD、GSH-Px活力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开发试制了两款新型豆芽食品。本文首先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方法测定了黑豆、黄豆、绿豆豆芽中异黄酮、多酚的含量,采用ABTS(2,2'-连氨-(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氨盐)和DPPH(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方法分析了 3种豆芽异黄酮和多酚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了异黄酮对黑腹果蝇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的影响。黑豆芽的异黄酮、多酚含量最高,黄豆芽次之,绿豆芽最低。在试验检测的4种异黄酮单体中,黑豆芽中检出染料木苷、大豆苷和黄豆黄苷,黄豆芽检出染料木苷和大豆苷,绿豆芽只检出大豆苷。3种豆芽异黄酮、多酚提取物的ABTS +和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具有剂量依赖性,拟合方程的相关系数(R2)在0.8957-0.9997区间内,提示异黄酮、多酚质量浓度与自由基清除率之间具有较好的量效关系。黑豆芽异黄酮、多酚的IC50值最低,黄豆芽次之,绿豆芽最高,表明黑豆芽的自由基清除能力优于黄豆芽和绿豆芽。3种豆芽异黄酮的IC550值均低于多酚,说明异黄酮的体外抗氧化活性高于多酚。用含有0.5mg·g-1豆芽异黄酮的培养基饲喂果蝇,可使其SOD、GSH-Px活力明显升高。黑豆芽异黄酮提升果蝇抗氧化酶活力的效果最佳,优于黄豆芽和绿豆芽。在前述黑豆、大豆、绿豆豆芽的植物化学、生物活性研究基础上,结合文献调研结果,本试验开发了2种新型豆芽食品。第一款是适合更年期女士的黑豆芽脆性饼干:以感官评分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及正交试验方法对饼干的配方进行优化,得出最优配方为添加黑豆芽20%、红枣17%、白糖35%。并对优化后的饼干进行品质测定,粗纤维、粗脂肪、灰分、蛋白质、异黄酮含量分别为5.20 mg g-1、0.18 g·g-1、17.32 mg·g-1、0.10 g·g-1、0.07mg·g-1,热值为 20305J·g-1,硬度为45231.80g,脆性为20100.68 g。优化后的饼干色泽呈金黄色,口感酥脆,甜味纯正。第二款是黑豆芽固体饮料: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和模糊数学综合评判的方法对固体饮料的配方进行了优化,得出最优配方为添加黑豆芽提取物2%、杞枸汁15%、红枣汁20%、柠檬酸0.02%。并对优化后的固体饮料进行品质测定,粗脂肪、灰分、蛋白质、异黄酮、水分、溶解度、热值分别为Og·g-1、6.53mg·g-1、12.97mg·g-1、0.2mg·g-1、2.12%、95.30%、15430J·g-1。优化后的固体饮料营养丰富,含水量低、溶解性好、色泽淡黄色、滋味浓郁、酸甜适中、均匀稳定澄清。
|
|
|
|
1 |
刘亚琼;穆慧玲;赵瑞平;李艳芳;卢鑫;李里特;;中国市售豆豉中异黄酮含量及分布比较研究[J];食品科技;2009年01期 |
2 |
张大勇;李文滨;卢翠华;;黑龙江省大豆籽粒异黄酮含量生态差异[J];作物学报;2009年04期 |
3 |
谷文英;余飞;陈莹;储东生;;不同生长时期红三叶异黄酮含量变化的研究[J];草原与草坪;2006年03期 |
4 |
张德良;;大豆蛋白复合纤维中异黄酮含量的检测[J];合成纤维;2006年08期 |
5 |
张德良;;大豆蛋白复合纤维中异黄酮含量的检测[J];上海毛麻科技;2006年04期 |
6 |
孙君明,丁安林,常汝镇;大豆籽粒中异黄酮含量的遗传初步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02年01期 |
7 |
孙梅君,骆炼,史长颖,钱英燕;中国大豆制品中异黄酮含量测定和分析研究[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0年05期 |
8 |
孟祥颖,李向高,魏春雁;葛藤中异黄酮含量的薄层光密度法测定[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1989年04期 |
9 |
程真真;朱毅;郝睿;翟百强;罗云波;;不同豆浆及豆浆粉中异黄酮含量的比较[J];食品工业;2013年08期 |
10 |
杨雪峰;李文滨;齐宁;林红;刘广阳;王晓楠;;野生大豆蛋白质、脂肪含量与异黄酮含量的相关性研究[J];大豆科学;2011年01期 |
11 |
杨雪峰;齐宁;林红;刘广阳;张晓波;吴岩;金海涛;;不同类型大豆蛋白质、脂肪含量与异黄酮含量的相关性研究[J];大豆科学;2007年05期 |
12 |
来永才;李炜;王庆祥;李霞辉;齐宁;林红;;黑龙江省野生大豆高异黄酮新种质创新利用Ⅰ异黄酮含量及与籽粒相关性状的分析[J];大豆科学;2006年04期 |
13 |
李卫东,梁慧珍,卢为国,王树峰,杨青春,杨彩云,刘亚非;大豆籽粒异黄酮含量与生态因子相关关系的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4年10期 |
14 |
郭远;杨柳;王园清;薛树鹏;张娇;崔岳;陈学珍;谢皓;;大豆种子发育过程中异黄酮含量的动态分析[J];农学学报;2012年11期 |
15 |
袁凤杰;姜莹;董德坤;朱丹华;李百权;朱申龙;付旭军;;中国大豆核心种质异黄酮含量的分析[J];中国粮油学报;2011年02期 |
16 |
宋志峰;王丽;孟凡钢;王新风;黄璜;马巍;富健;;吉林省普通大豆品种(系)异黄酮含量分析[J];大豆科学;2009年06期 |
17 |
程珍;阿依古力·阿不列孜;马庆玲;高艳华;阿吉艾克拜尔·艾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鹰嘴豆和豆芽中异黄酮含量的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8年11期 |
18 |
杨正坤;龙施华;周菲菲;郝再彬;王秀丽;;矮秆大豆突变体异黄酮含量变化的研究[J];广西植物;2013年05期 |
19 |
谢婧;;毛霉发酵豆渣过程中异黄酮含量及构型的变化研究[J];中国酿造;2009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