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英国报刊中的中国形象
【摘要】:《17和18世纪伯尼典藏报刊》是英国最大的、最全面的早期报刊典藏,其报道中包含当时的中国新闻,涉及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随着英国报刊报道中国内容的增多,英国民众对中国形象有了初步的认知,中国形象也对英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7-18世纪中英正处在激烈变革时期。中国享受“康乾盛世”带来的繁荣的同时,却未察觉盛世下的“阴影”。清政府当时奉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及局部开放的海外政策,手工业仅作为农业的附属,其产品如茶叶、丝绸及瓷器等作为大宗商品传入英国,并广受英人喜爱。而此时,英国的变革较为剧烈,在政治上通过革命的手段推翻封建王朝,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经济上致力于海外贸易,为英国带来源源不断的资金。此时恰逢英国报刊的蓬勃发展时期,中英间交往的深入受到英国报刊的关注,不同类型的报刊竞相对中国做出报道。从报刊的主办群体看,17世纪的报刊由政府或政党控制,到18世纪,商人逐渐摆脱政党的束缚,报刊进入独立发展阶段,主办群体也多样化。因此,英国报刊上的中国形象是由多数人呈现的,那么对中国形象的看法也有所差异。英国报刊涉华内容广泛,包括对中国政治环境的判断、对中国经济的考察以及对中国文化的认知等。在中国政治方面,报刊呈现出中国疆土辽阔、人口众多的形象。同时,中国皇帝作为中国的最高统治者,中国的每项政策都与其息息相关,因此,英国报刊对中国皇帝非常关注,并对他们给予评价。17-18世纪,正值英国政党斗争激烈之时,两党围绕中国典故或故事讨论蕴含的政治寓意。另外,两党还对中国的谏议制度、法律制度等作出评价。关于中国经济的考察,报刊认为中国物产丰富,外贸环境宽松。一方面中国的产品如茶、丝、瓷连续不断地输入英国,深受英国民众的喜爱,另一方面,报刊中多次提及中国人口众多,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就在英国欲进一步开拓中国市场时,中国趋向实行局部开放的政策。对中国文化的认知,报刊中显示,中国的儒学(下文也称为“儒教”)博大精深,特别是孔子在中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西方传教士在华传教并非一帆风顺,在中国吸收众多教徒的同时,还因“礼仪之争”问题遭受非难,中国曾在不同时期驱逐在华传教士。为解决此问题,如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罗马教皇等都曾与中国皇帝进行过沟通。报刊呈现出中国各方面的信息,使英国民众对中国的认知更为全面,也因此对其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报刊中记录东印公司从中国运来大量的茶、丝、瓷等商品,不但加速了英国原始资本积累的发展,还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此外,这些商品风靡英国,在英国掀起一股“东方情调”,改变了民众的生活方式。最后,随着英国海外扩张的需求,英王派马噶尔尼使团来华期望获得更多权益的外交策略失败,英国对华的政策逐步发生了改变,英国将用武力来打开中国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