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中古小说中的判断句

范妍南  
【摘要】: 中古是指从东汉末到唐五代间的一段历史时期。这段历史时期处于上古 和近现代之间,是上古到近现代的一个过渡时期。汉语中的许多语法现象在 这段过渡时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判断句正是其中之一。无论在古代汉语还 是在现代汉语中,判断句都是一种相当常见的句型,但是,判断句在古代汉语 和现代汉语中的表现形式是很不相同的。现代汉语中的判断句类型通常为 “×是×”,实际上,这种类型的判断句在距上古未远的中古前期即魏晋六朝时 期已经大量出现,就是说,上古汉语中通常被用作指示代词的“是”在魏晋六朝 ‘时期已经被广泛地用作系词。当我们翻阅了魏晋六朝时期的文献后,就可以 发现一个现象,即出现在小说中的“是”被大量地用作系词,因而在此时的小说 中出现了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句“×是×”一样的判断句类型,而在其他各种 文体作品中的“是”大多数仍然延续了上古汉语中作为指示代词的用法,由此 也导致了这些作品中的判断句基本上是以无系词判断句拍上古汉语中判断 句)的面貌出现的。从现存的文献来看,在经历了唐、宋、元、明、清这样漫长的 历史时期之后,一直到清末民初,除了通俗作品之外,其他作品中的判断句基 本上仍然是无系词判断句。那么,从上古汉语到现代汉语,判断句究竟是怎样 发展的呢?要弄清这个问题,则理清判断句在中古的发展轨迹就十分必要了。 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现将各部分内容摘要如下: 第一部分——绪论。概要论述中古这一历史时期在汉语发展、演变的过 程中所处的关键位置以及判断句在中古小说中不同的表现形式,列举笔者所 选的122部(篇)所在的朝代撇明如此选择的原因及目的。 第二部分——中古时期的判断句。着重论述判断句在中古小说中的主要 表现形式及其演变发展。整个部分分为前后两大时间段,即魏晋六朝时期和 隋唐五代时期。魏晋六朝时期小说中的判断句分为无系词判断句和有系词判 断句两大类。其中,无系词判断句在数量上仍然占绝对优势,主要表现形式和 上古汉语相比,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和无系词判断句比较起来,魏晋六朝时期 小说中的有系词判断句显得势单力薄,但与上古汉语相比,则已经有了长足的 发展,“是”已被用作系词,而且出现了一部分的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句完全一 样的句子类型,标志着这一时期的判断句与先秦两汉相比较发生了质的飞跃。 但是,“是”的系词用法在这一时期并没有发展成熟,主要表现在:一、有相当一 部分“是”字式判断句句末带有语气词“也”、“耳”、“矣”等,或是主语后出现 二 “者”,句末出现“也”/‘耳”/‘矣”等;二、在101句否定判断句中,包含有系词 “是”的否定判断句只有2句,而且否定副词都是由“非”来充当的。这些现象 都说明魏晋六朝时期用作系词的“是”和现代汉语中的“是”还存在着相当的距 离,仅是为系词“是”的广泛应用及发展成熟奠定了基础而已。由于小说在唐 代演变成双线发展的局面,使得隋唐五代时期的情况比魏晋六朝时期要复杂 一些。古体小说中的判断句仍然以无系词判断句为主,其含量比魏晋六朝时 期上升了13个百分点,但主要表现形式没有发生大的变化。近体小说中的判 断句则已然成为有系词判断句的天下,有系词判断句的含量不仅远远高于无 系词判断句的含量,而且绝大部分形式和现代汉语的判断句完全一样,特别是 在否定判断句中,有62%的句子都包含有系词“是”,而在包含有系词“是”的 否定判断句中,又有 83%的句子的否定副词和现代汉语一样由“不”来充当, 这标志着“是”的系词用法在晚唐五代已经完全发展成熟了。 第三部分一比较与说明。由于从魏晋六朝到隋唐五代小说的双线发 展,这一时期的判断句也自然呈现出两条不同的发展线路。从魏晋六朝时期 的小说到隋唐五代时期近体小说的发展线路来看,判断句从中古前期到中古 后期,其演进的痕迹是相当明显的,通过一系列的分析,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是”的系词用法在中古后期已经发展成熟了。而从魏晋六朝时期的小说到隋 唐五代时期古体小说的发展线路来看,判断句的演进痕迹却不甚明朗,不仅如 此,在隋唐五代时期的古体小说中,无系词判断句的含量反而比魏晋六朝时期 上升了13个百分点。通过分析可知,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人 为的因素造成的。- 第四部分一一结论。通过中古不同时期小说中判断句使用状况的数量统 计及分析研究,证明“是”在晚唐五代最终完成了从指示代词到系词的演变过 程。但由于后代文人一直以古为本,导致判断句从上古到晚清除了通俗作品 外,主要都是以无系词判断句的面貌出现,一直到本世纪初,陈独秀、鲁迅等发 起白话文运动,才改变了这种局面。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吴辛丑;关于楚竹书中"是"字的用法及其它[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2 梁艳红;;《襄阳耆旧记》判断句的特征[J];襄樊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3 冯胜利,汪维辉;古汉语判断句中的系词[J];古汉语研究;2003年01期
4 刘卫宁;宋元明时期叠加式判断句的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02期
5 杨尚贵;关于虚词“非”的一种解释[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02期
6 徐德庵;;上古汉语中的系词问题[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1年02期
7 许德楠;;说先秦汉语中非判断的名词谓语句[J];语文研究;1981年02期
8 汪维辉;;系词“是”发展成熟的时代[J];中国语文;1998年02期
9 曹翠云;;苗语黔东方言的系词ti~(13)[J];民族语文;1981年03期
10 姜南;;汉译佛经“S,N是”句非系词判断句[J];中国语文;2010年01期
11 张慧;;古汉语判断句中的系词“是”浅究[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3期
12 梁冬青;;出土文献“是是”句的再探讨[J];古汉语研究;2007年01期
13 张柏青;;汉语系词“是”出现时代新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
14 解植永;;《左传》、《史记》判断句比较研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15 高小焱;;谈《论语》中的“是”[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16 张庆绵;谈《孟子》中的系词“是”[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年04期
17 方松;;《论语》的判断句[J];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18 肖娅曼;上古“是"判断句与“此”判断句之比较[J];古汉语研究;2005年03期
19 刘文正;;“是”的词性归属[J];长江学术;2009年02期
20 徐坤宇;;浅谈系词“是”的演变[J];文学教育(上);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军;;藏缅语系词判断句的类型特征[A];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第10届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10年
2 张克亮;;汉英机器翻译中是否判断句的句类转换[A];机器翻译研究进展——2002年全国机器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陆汝占;靳光瑾;;“是”的内涵逻辑语义解释[A];自然语言理解与机器翻译——全国第六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4 王克喜;;论汉语“是”与西语“to be”对中西哲学与逻辑学的影响[A];第三次金岳霖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宋金兰;;“是”之指代-判断词属性刍论——兼论判断词与指代词的渊源关系[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6 陈齐林;;汉语系词“是”的研究综合论述[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王路;;论“是”与“存在”[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8 郭锐;;语义等值和汉语虚词的意义分析[A];和谐社会:社会公正与风险管理——2005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下卷)[C];2005年
9 蔡希杰;;判断与句子[A];逻辑学文集[C];1978年
10 胡琛;王行愚;;可拓语言研究初探[A];1996年中国智能自动化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199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军;汉藏语系语言判断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2 肖娅曼;汉语系词“是”的来源与成因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3 解植永;中古汉语判断句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4 龙海平;已然义“是……的”类句式的多角度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雒自清;语义块类型、构成及变换的分析与处理[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声学研究所);2004年
6 阿克里·先木西;维吾尔语表语—系动词谓语结构[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7 路广;《法言》词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吴铮;藏缅语否定范畴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9 王文格;现代汉语形谓句优先序列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10 张先坦;王念孙《读书杂志》语法观念研究[D];安徽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妍南;中古小说中的判断句[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玄宗女贵莲;《坛经》判断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3 邓崎凡;壮语判断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肖瑜;上古至中古汉语判断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5 郝丽红;《六韬》判断句疑问句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6 刘文霞;《世说新语》中的判断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
7 马微微;从逻辑分析到语言分析:系词新解[D];黑龙江大学;2010年
8 孟凤芹;秦简几个语法问题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曹韵;系词——人在语句中的存在方式[D];黑龙江大学;2009年
10 王秀芳;《搜神记》疑问句判断句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小戈;情系词坛 心似歌海[N];音乐周报;2003年
2 河北省武安市第一中学 张子艳;关于“是”[N];学知报;2010年
3 王路;“一‘是’到底”成大道[N];中华读书报;2011年
4 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 许苏民;我们有没有“是”[N];光明日报;2008年
5 鞠建生;浅谈句子歧义及修改方法[N];语言文字周报;2008年
6 李先耕;老子对“道”的追寻[N];光明日报;2007年
7 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周浩翔;我们有什么“是”[N];光明日报;2008年
8 何桂平;巧学巧用 其乐无穷[N];中国教师报;2005年
9 唐作藩;语言学一代宗师——王力[N];光明日报;2000年
10 俞宣孟 李琍;超越之思[N];社会科学报;200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