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小说中的判断句
【摘要】:
中古是指从东汉末到唐五代间的一段历史时期。这段历史时期处于上古
和近现代之间,是上古到近现代的一个过渡时期。汉语中的许多语法现象在
这段过渡时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判断句正是其中之一。无论在古代汉语还
是在现代汉语中,判断句都是一种相当常见的句型,但是,判断句在古代汉语
和现代汉语中的表现形式是很不相同的。现代汉语中的判断句类型通常为
“×是×”,实际上,这种类型的判断句在距上古未远的中古前期即魏晋六朝时
期已经大量出现,就是说,上古汉语中通常被用作指示代词的“是”在魏晋六朝
‘时期已经被广泛地用作系词。当我们翻阅了魏晋六朝时期的文献后,就可以
发现一个现象,即出现在小说中的“是”被大量地用作系词,因而在此时的小说
中出现了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句“×是×”一样的判断句类型,而在其他各种
文体作品中的“是”大多数仍然延续了上古汉语中作为指示代词的用法,由此
也导致了这些作品中的判断句基本上是以无系词判断句拍上古汉语中判断
句)的面貌出现的。从现存的文献来看,在经历了唐、宋、元、明、清这样漫长的
历史时期之后,一直到清末民初,除了通俗作品之外,其他作品中的判断句基
本上仍然是无系词判断句。那么,从上古汉语到现代汉语,判断句究竟是怎样
发展的呢?要弄清这个问题,则理清判断句在中古的发展轨迹就十分必要了。
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现将各部分内容摘要如下:
第一部分——绪论。概要论述中古这一历史时期在汉语发展、演变的过
程中所处的关键位置以及判断句在中古小说中不同的表现形式,列举笔者所
选的122部(篇)所在的朝代撇明如此选择的原因及目的。
第二部分——中古时期的判断句。着重论述判断句在中古小说中的主要
表现形式及其演变发展。整个部分分为前后两大时间段,即魏晋六朝时期和
隋唐五代时期。魏晋六朝时期小说中的判断句分为无系词判断句和有系词判
断句两大类。其中,无系词判断句在数量上仍然占绝对优势,主要表现形式和
上古汉语相比,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和无系词判断句比较起来,魏晋六朝时期
小说中的有系词判断句显得势单力薄,但与上古汉语相比,则已经有了长足的
发展,“是”已被用作系词,而且出现了一部分的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句完全一
样的句子类型,标志着这一时期的判断句与先秦两汉相比较发生了质的飞跃。
但是,“是”的系词用法在这一时期并没有发展成熟,主要表现在:一、有相当一
部分“是”字式判断句句末带有语气词“也”、“耳”、“矣”等,或是主语后出现
二
“者”,句末出现“也”/‘耳”/‘矣”等;二、在101句否定判断句中,包含有系词
“是”的否定判断句只有2句,而且否定副词都是由“非”来充当的。这些现象
都说明魏晋六朝时期用作系词的“是”和现代汉语中的“是”还存在着相当的距
离,仅是为系词“是”的广泛应用及发展成熟奠定了基础而已。由于小说在唐
代演变成双线发展的局面,使得隋唐五代时期的情况比魏晋六朝时期要复杂
一些。古体小说中的判断句仍然以无系词判断句为主,其含量比魏晋六朝时
期上升了13个百分点,但主要表现形式没有发生大的变化。近体小说中的判
断句则已然成为有系词判断句的天下,有系词判断句的含量不仅远远高于无
系词判断句的含量,而且绝大部分形式和现代汉语的判断句完全一样,特别是
在否定判断句中,有62%的句子都包含有系词“是”,而在包含有系词“是”的
否定判断句中,又有 83%的句子的否定副词和现代汉语一样由“不”来充当,
这标志着“是”的系词用法在晚唐五代已经完全发展成熟了。
第三部分一比较与说明。由于从魏晋六朝到隋唐五代小说的双线发
展,这一时期的判断句也自然呈现出两条不同的发展线路。从魏晋六朝时期
的小说到隋唐五代时期近体小说的发展线路来看,判断句从中古前期到中古
后期,其演进的痕迹是相当明显的,通过一系列的分析,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是”的系词用法在中古后期已经发展成熟了。而从魏晋六朝时期的小说到隋
唐五代时期古体小说的发展线路来看,判断句的演进痕迹却不甚明朗,不仅如
此,在隋唐五代时期的古体小说中,无系词判断句的含量反而比魏晋六朝时期
上升了13个百分点。通过分析可知,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人
为的因素造成的。-
第四部分一一结论。通过中古不同时期小说中判断句使用状况的数量统
计及分析研究,证明“是”在晚唐五代最终完成了从指示代词到系词的演变过
程。但由于后代文人一直以古为本,导致判断句从上古到晚清除了通俗作品
外,主要都是以无系词判断句的面貌出现,一直到本世纪初,陈独秀、鲁迅等发
起白话文运动,才改变了这种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