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寒农牧交错区生态重建与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摘要】: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可持续发展最鲜明的特点。生态经济学倡导从新的视点分析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之间的关系。退耕还林涉及生态和经济系统的多个方面,既是一项生态重建工程,又是一项经济重建工程。本文以退耕还林为切入点,结合典型区域,将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重新进行整合,以期实现生态经济的协调发展。高寒农牧交错区是我国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草),不仅对恢复该区域生态环境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对实现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本文以湟中县为例,对其退耕还林现状及今后的发展方向做出较为深入的分析论证。
首先,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深入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退耕还林工程重点实施地区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了全面评价。认为大规模退耕还林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十分显著,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另外,本文认为在区域退耕还林中,农户是工程实施的主体。农户的利益问题是退耕还林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并针对当前退耕还林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其次,运用生态经济学与系统工程理论,选取相应生态、经济指标,建立高寒农牧交错区生态重建与经济互动发展的理论模型。采用灰色关联法,建立了短期的微观静态关联数学模型,对相关生态经济因子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①退耕还林与地区经济发展之间存在极强的关联性,二者互为驱动,相互促进,交互耦合构成生态经济系统。②在生态经济互动关系中,经济系统的影响占优,表明经济贫困是生态环境治理的最大限制因素。③农户作为生态重建和经济发展的行为决策人是生态经济互动链的节点。
第三,通过模型分析,找出生态重建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具有相关性的因素,并对它们根据相关程度进行排序,选出最优因素。将优势因素作为控制点代入模型中,对模型进行调整,得出具体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模式一新平村模式。结合样点村实际,选择林药结合的退耕模式、移民搬迁、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特色产业等作为实现地区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提出通过改善流域内的各种基础设施设置,尤其是道路、通讯、教育、医疗等设施建设,加速小流域的全面治理和
|
|
|
|
1 |
谢花林;李波;;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的农牧交错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以内蒙古翁牛特旗为例[J];地理研究;2008年02期 |
2 |
刘晓强;王仁忠;;北京北部农牧交错区C_4植物及其形态功能型和生境分析[J];生态学报;2006年05期 |
3 |
欧阳玲;;科尔沁沙地农牧交错区典型村域社会经济系统协调程度分析——以敖汉旗母子山村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年07期 |
4 |
白文明,李凌浩,宋世环;内蒙古多伦农牧交错区水资源利用现状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1年04期 |
5 |
孙淼;徐柱;柳剑丽;;内蒙古农牧交错区草地气候生产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草业科学;2011年06期 |
6 |
段燕平;丛岳君;张利平;;浅议内蒙古农牧交错区土地利用环境影响[J];西部资源;2011年02期 |
7 |
张军涛,艾华,于长英;东北农牧交错区水分条件的空间分异及其对土地利用的影响[J];地理科学进展;2001年03期 |
8 |
白美兰;郝润全;侯琼;;内蒙古典型农牧交错区作物优化布局决策分析[J];气象科技;2006年04期 |
9 |
魏文侠;王衍臻;陈秀万;江淼;李立平;;松嫩平原农牧渔交错区生态敏感性评价研究——以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为例[J];地球信息科学;2008年03期 |
10 |
魏东岚;;东北农牧交错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8年02期 |
11 |
宋乃平;王磊;张庆霞;陈林;;农牧交错区典型村域的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研究——以盐池县马儿庄村为例[J];资源科学;2010年06期 |
12 |
欧阳玲;;科尔沁沙地农牧交错区典型村域人地关系协调度评价——以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母子山村为例[J];中国沙漠;2011年05期 |
13 |
彭珂珊;浅析农牧交错区特殊地位与生态环境建设难点[J];科学管理研究;2002年06期 |
14 |
孟庆涛,张文海,常学礼;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区形成的原因[J];内蒙古环境保护;2003年01期 |
15 |
尤飞;汤松;李文娟;;气候变化影响下东北花生业发展潜力与对策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1年03期 |
16 |
宝音陶格涛,刘丹,赵明旭;蔡木山自然保护区植被特征[J];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
17 |
杨根生,董光荣,赵兴梁,曲耀光,李栋梁,伍光和;甘宁蒙陕农牧交错区不宜大规模开垦[J];中国沙漠;2002年05期 |
18 |
彭珂珊;浅析农牧交错区特殊地位与生态环境建设难点[J];青海草业;2002年04期 |
19 |
彭珂珊;浅析农牧交错区特殊地位与生态环境建设难点[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3年02期 |
20 |
吴泠;张新时;;松嫩平原农牧交错区牧草资源特点及畜牧业发展[J];生态学报;2006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