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代烃流体中纳米颗粒的可控合成
【摘要】:本方法利用含氟表面活性剂和水在氟代烃中形成的反相微乳液,作为纳米颗粒合成的纳米反应器,从而合成纳米微粒。探索氟代烃流体新体系中纳米微粒的可控制备新方法。合成在氟代烃流体中溶解性高的含氟表面活性剂,并获得其在超临界流体中的主要物理性能参数,为超临界流体中催化新反应和高分子材料合成的进一步应用提供理论依据。通过改变反相微乳液中水与表面活性剂的摩尔比、表面活性剂类型和浓度等影响因素,构筑纳米反应器的结构和尺寸,从而达到最终控制纳米微粒的形貌、大小和性能的纳米颗粒导向合成,通过对合成过程中反应方式、纳米微粒的分离与纯化对纳米微粒性能的影响,优化纳米微粒合成工艺,为氟代烃流体纳米材料的合成奠定基础。基于以上思路,开展了以下的工作:
1.采用两种方法合成了四种琥珀酸酯磺酸钠盐类的表面活性剂:琥珀酸二正丁酯磺酸钠(DBSS)、琥珀酸二正戊酯磺酸钠(DPSS)、琥珀酸二正己酯磺酸钠(DHSS)和琥珀酸二正辛酯磺酸钠(DOSS)。使用不同氟取代程度和不同链长的氟代醇合成了四种可用于氟代烃介质中形成反相微乳液的类似AOT结构的含氟表面活性剂双(2,2,3,3,3-五氟-1-丙基)琥珀酸酯磺酸钠(di-CF2)、双(2,2,3,4,4,4-六氟-1-丁基)琥珀酸酯磺酸钠(di-HCF3)、双(3,3,4,4,5,5,6,6,6-九氟-1-己基)琥珀酸酯磺酸钠(di-HCF5)和双(2,2,3,3-四氟-1-丙基)琥珀酸酯磺酸钠(di-HCF2)。产物经~1H NMR和元素分析进行鉴定。
2.以静止法和重量分析法相结合测定了琥珀酸酯磺酸钠盐类表面活性剂在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_2)和1,1,1,2-四氟乙烷(HFC-134a)流体中的溶解度。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在流体中的溶解度随流体温度、压力、流体极性以及表面活性剂所含烃链的长度的影响而改变。表面活性剂的溶解度随着流体压力和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表面活性剂在HFC-134a中的溶解度大约是在scCO_2中的两倍;表面活性剂中所含烃链的长度越长,其在流体中的溶解度越小。通过测定表面活性剂在流体中的溶解度,优选在氟代烃中溶解度较高的表面活性剂,作为下一步形成微乳液的乳化剂。
3.用浊点压力法测定了琥珀酸酯磺酸钠盐类表面活性剂和含氟表面活性剂在HFC-134a中形成的微乳液在不同条件下的温度—压力相图。在scCO_2和
|
|
|
|
1 |
曾翎,尹春玲;超临界技术在催化领域中的应用[J];平顶山师专学报;2001年04期 |
2 |
包桂蓉,王华;废弃物及生物质的超临界流体转化技术[J];能源工程;2002年04期 |
3 |
祁亚玲,崔波;绿色超临界流体的应用研究[J];化工新型材料;2004年04期 |
4 |
王仲军,沈玉龙;超临界CO_2清洗技术[J];清洗世界;2005年11期 |
5 |
杨宏;杨冬永;;超临界流体细化炸药技术[J];机械管理开发;2008年01期 |
6 |
夏恒连;超临界流体浸出工艺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J];食品工业科技;1987年02期 |
7 |
柯遵成;超临界流体用于萃取香精[J];化学世界;1990年12期 |
8 |
蔡琬蘋;正已烷和超临界流体CO_2中酶催化酯化作用的试验研究[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年03期 |
9 |
郑芸岭;超临界流体萃取及其在油脂工业中应用[J];粮食与油脂;1995年01期 |
10 |
徐惠娟;朱自强;杨立荣;;超临界流体中的酶催化反应[J];杭州化工;1996年02期 |
11 |
周月根;地下超临界流体与油气运移关系浅析[J];地质地球化学;1998年01期 |
12 |
李会鹏,亓玉台,秦树仁,王昕,王仙体;超临界流体技术及其在石油化工中的应用[J];抚顺石油学院学报;1998年01期 |
13 |
孟令辉,白永平,冯立群,张志谦;超临界流体的应用研究──PET的分解,原料回收[J];材料科学与工艺;1999年02期 |
14 |
郭明勋;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J];明胶科学与技术;2000年02期 |
15 |
陈秀娟,许国志;超临界流体在聚合物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J];中国塑料;2002年02期 |
16 |
林俊岳,罗秋燕;超临界流体在环保中的应用[J];天津化工;2003年01期 |
17 |
肖俊霞;梅平;段明峰;吴卫霞;;超临界流体中的酶催化反应研究进展[J];化学与生物工程;2003年05期 |
18 |
陈雯,付永胜,吕桂宾,段可可;超临界流体技术及其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5年02期 |
19 |
陈立军,张心亚,黄洪,沈慧芳,陈焕钦;聚苯乙烯的超临界降解及其相关降解机理[J];塑料科技;2005年06期 |
20 |
石剑;张敏华;董秀芹;;超临界CO_2中甲醇和乙醇无限稀释扩散系数的分子动力学模拟与实验测定[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7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