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社会经济效益评价
【摘要】: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影响。通过农田基本建设和综合治理开发,水土保持工作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社会和协;另一方面,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后,会推动生态建设发展,加大水土保持投资,增加对水土保持的认识。本论文主要是立足于对水土保持与农村社会经济互动机制的剖析,在理论定性分析基础上建立数据库,开发评价系统,并对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典型地区进行评价和相关分析。
在理论研究方面,主要针对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社会经济效益进行理论探讨,研究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通过分析研究,对水土保持与农村社会经济的关系作出定性评价,并具体分析了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对农村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
在定量评价研究方面,共完成四项工作:首先是利用实地考察收集的资料和数据建立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基本数据库,这个数据库包括了黄土高原地区的基本水土保持资料,社会经济发展资料,其中对所选择的五个典型地区,即定西,固原、延安、榆林和咸阳进行了重点的数据采集,为后面建立水土保持社会经济效益评价系统和进行评价奠定基础;其次是以定西地区为例探讨水土保持社会效益评价和经济效益评价的评价基本理论,评价方法,评价模型和评价计算过程,实际上是采用手工方式对一个地区进行了完整的水土保持社会经济效益评价,为使用计算机建立水土保持社会经济效益评价系统进一步做好准备;第三是在建立基本数据库和手工评价的基础上开发基于计算机的水土保持社会经济效益评价系统;最后主要是使用已建立的水土保持社会经济效益评价系统对五个典型区进行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通过具体的量化对比分析找出该地区水土保持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
论文最终形成两点认识,三项成果,还有部分问题需要继续研究。
认识一: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农村社会经济关系研究得到三个结论。一、尽管贫困区的人类活动会在一定程度加剧水土流失,但贫困不是导致严重水土流失的主要诱因。二、虽然在不同的农村经济模式中,水土流失对于农村实际年收入的直接影响有较大差别,但水土流失确实是严重水土流失区贫困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三、采用人均产值来评价贫困更为合理,在评价贫困时考虑固定资产变化更能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认识二:总结了水土保持活动对农村社会经济产生影响的基本模式,有六点结论。一、改善农村生产条件,提高粮食产量;二、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三、促进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四、退耕还林还草导致人均粮食减少;五、畜牧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六、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民收入结构调整。
成果一:建立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数据库,数据库数据量大,信息内容较全面,数据来源可靠,可为专业研究和效益评价提供相关数据信息。
成果二:开发完整的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社会经济效益评价系统。这个评价系统主要简化了手工评价中复杂的手工计算过程,并实现了不同地区评价因子的可选择性和评价因子权重的可选择性,即所谓的开放式的水土保持社会经济效益评价系统。
成果三:使用开发的评价系统分析评价了5个典型流失区的水土保持社会经济效益。通过纵横向对比研究,发现目前水土保持活动的一些共性规律,如水土保持对农村社会经济的影响存在普遍性;提高农民收入是严重水土流失区水土保持工作的首要任务;粮食安全成为严重水土流失区农村面临的重大课题;提高土地利用水平是提高水土保持社会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产业结构调整应成为水土保持工作深入开展的主要内容等等。
在对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农村社会经济关系的理论分析、建立水土保持动态数据库和开发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社会经济效益评价系统方面论文都有所创新,特别是建立的数据库和开发的评价系统,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论文在以下两方面有待继续研究:一是数据库的数据量还有待进一步增加;二是如果用于更广泛地区评价,评价系统现有的可选指标较少,指标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
|
|
|
1 |
王丽,宋继财,姜秀梅,王清;改变大通县植被稀少的水土流失区面貌的探讨[J];青海农林科技;2002年04期 |
2 |
林圣玉,彭世春,左长清,奚同行;水土流失区芦荟引种适宜性研究[J];江西水利科技;2003年02期 |
3 |
陈功,贺兰芳;西部水土流失区适宜草种及其筛选原则[J];种子;2004年03期 |
4 |
邓恢,林沁文,滕华卿,赵永建,邓元德;强度水土流失区芒萁生长规律分析[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
5 |
王新,郑本暖;进一步提高福建严重水土流失区综合治理效果的探讨[J];福建水土保持;2004年03期 |
6 |
彭绍云;长汀县水土流失区树种结构现状与调整[J];亚热带水土保持;2005年01期 |
7 |
王新;关于进一步提高福建严重水土流失区综合治理效果的探讨[J];水利科技;2005年01期 |
8 |
黄素兰;;抓住机遇,做大长汀水土流失区杨梅产业[J];亚热带水土保持;2006年02期 |
9 |
薛惠锋;陶冶;;我国水土流失区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7年01期 |
10 |
贾天会;;辽西水土流失区生态退化程度诊断分析[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8年13期 |
11 |
新华;;中国力争15~20年使水土流失区得到初步治理[J];北京农业;2010年30期 |
12 |
文彦君;;西北水土流失区生态安全保障研究进展[J];江西农业学报;2012年04期 |
13 |
徐涵秋;;水土流失区生态变化的遥感评估[J];农业工程学报;2013年07期 |
14 |
石山;杨挺秀;;水土保持是水土流失区农业发展的基础[J];水土保持通报;1981年01期 |
15 |
温存德;水土流失区的治理是国土经济学的重要研究课题[J];中国水土保持;1982年04期 |
16 |
;学习贯彻《水土保持工作条例》[J];中国水土保持;1982年S1期 |
17 |
秦兆顺;;韩江上游水土流失区治理与开发山区经济探讨[J];广东林业科技;1985年06期 |
18 |
吴大通;河田水土流失区牧草的栽培[J];中国水土保持;1986年03期 |
19 |
童万亨;福建省将水土流失区建成经济作物区[J];中国水土保持;1986年09期 |
20 |
罗学升;河田流失区薪炭树种筛选试验[J];中国水土保持;1986年09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