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湿陷、震陷、液化灾害的黄土微结构研究
【摘要】:黄土地区湿陷、震陷、液化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其本质是黄土独特的结构形态。近年来随着高倍率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迅猛发展,微结构呈现给人们的信息更加真实和全面,促使土微结构技术的研究愈来愈深入。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的黄土微结构研究来揭示黄土特殊工程性质的微观机理,将宏观力学和微结构相结合是黄土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
本文首先介绍了微结构的发展、应用及其研究手段,并利用图像分析技术和分形几何方法对湿陷、震陷、液化后黄土的SEM图像进行观测和分析,将之与原状黄土对比分析,定量研究各种状况下黄土的孔隙大小、数量、孔隙分布分维、孔径分维等参量的变化,通过黄土在不同外因的作用效果分析黄土结构特性和灾害性质。
其次,对改良后黄土的微结构进行分析,主要研究黄土在压实作用下土颗粒形态、孔隙结构、受力性能的变化情况,以及掺合料对黄土击实效果及结构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原状黄土具有较多架空孔隙,黄土湿陷、震陷、液化后,结构有不同程度的破坏,大孔隙减少,孔隙率降低,其中震陷后黄土的结构变化最小,湿陷后黄土稍大,液化后黄土变化最大。黄土孔隙具有分维特性,孔隙分维的大小与孔隙率相关性大,以结构分形来判断黄土的性质是可行的。
胶结作用的强弱对黄土结构稳定性影响巨大。没有水的作用时,胶结作用越强,黄土结构越稳定,能抵御较强的地震作用;但在水作用下,胶结作用越强,结构浸水损失的强度越大,越容易发生湿陷和液化,发生灾害后的变形也越大。
黄土经压实后,孔隙率急剧降低,孔隙分布分维也减小。石灰改良黄土效果明显,石灰的添加能有效降低黄土孔隙率和孔隙分布分维。石灰-粉煤灰改良黄土的效果比单纯添加石灰效果更好,孔隙分布分维降低幅度更大。改良黄土随着孔隙率的降低,孔隙分布分维减小,内摩擦角增大。
|
|
|
|
1 |
周健,贾敏才,陈正雄;地下水位上升对土体震陷的影响[J];工业建筑;2002年03期 |
2 |
石兆吉,郁寿松,翁鹿年;塘沽新港地区震陷计算分析[J];土木工程学报;1988年04期 |
3 |
郭中华,王炜,余湘娟,凌镭;基于等效线性模型等价结点力法的高速公路软基震陷反应研究[J];工业建筑;2004年01期 |
4 |
黄雨,叶为民,唐益群,陈竹昌;桩基震陷的有效应力动力计算方法[J];工程力学;2001年04期 |
5 |
郭中华;路基软粘土动力反应及震陷变形研究[J];建筑结构;2004年12期 |
6 |
石玉成,李兰;黄土震陷变形特征的细观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年S2期 |
7 |
陈永明,王兰民,刘红玫;剪切波速预测黄土场地震陷量的方法[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年S2期 |
8 |
崔冰;太原市区杂填土震陷特性的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1年04期 |
9 |
陆绍俊;土石坝坝顶震陷分析[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6期 |
10 |
刘惠珊;地基基础震害及处理措施[J];建筑科学;2002年01期 |
11 |
黄海国,庄乐和;黄土地基震陷变形量的计算[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0年03期 |
12 |
谢君斐,石兆吉,郁寿松,丰万玲;液化危害性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8年01期 |
13 |
徐亚利;赵琦;;黄土地区震陷时桩土相互作用探析[J];土工基础;2009年01期 |
14 |
周健,胡晓虎,姜荣泽;加筋粉煤灰路堤震陷试验及计算分析[J];城市道桥与防洪;1999年02期 |
15 |
王权民,陈正汉,方祥位,曹继东,张胜;厦门残积土的静动力学特性与震陷特性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年03期 |
16 |
高惠瑛,冯启民;场地沉陷埋地管道反应分析方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7年01期 |
17 |
何玉敖,何亚东;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液化震陷预估方法[J];土木工程学报;1999年01期 |
18 |
蒲高军,冯秀丽;孤东海堤海域浅层地基土地震效应分析[J];油气田地面工程;2005年04期 |
19 |
周健,蔡宏英,许朝阳;软粘土地基震陷分析[J];工程抗震;2000年01期 |
20 |
王赭;胡志东;张颖;;浅谈高钙粉煤灰的工程特性[J];粉煤灰综合利用;2007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