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地区盛夏7月降水异常与大气环流的联系
【摘要】:本文应用1979-2010年共近32年的四川省36个地面代表站夏季7月的月降水实况资料及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与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NCEP)再分析的高空月平均资料,利用EOF分解、合成分析、相关统计、分析了四川夏季7月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较为科学的划分出了四川夏季旱涝年份,对夏季旱涝年发生时及大气环流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初步探讨了四川夏季旱涝的物理成因。
(1)利用EOF分析研究了四川夏季7月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四川夏季7月降水整体表现为旱涝同步,降水分布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南北差异、东西差异明显。夏季季降水有明显的年际变化,有准3年-10年的周期振荡。四川夏季干旱和洪涝有一定的持续性。
(2)根据四川夏季旱、涝年的划分,对典型夏季涝年和典型夏旱年的大气环流形势从不同的高度进行了合成分析。结果表明,四川省夏季涝年与旱年的环流形势存在明显的差异:涝年,两太副高偏南偏强发展,向北抬升慢,南亚高压偏南偏强发展,有利于四川降水。而侄旱印上述环流特征呈现相反的形势。东亚大槽、乌拉尔山阻高、副热待高压位置及强度的变化对四川夏季降水有重要影响。同时分析高空急流及距平流场的差异表明,高空西风急流控制的干冷空气以及我国南方的暖湿水汽输送是影响四川地区降水的主要因素。
(3)南压高压脊线位置持续偏北,副热带系统势力异常偏强、副热带高压较往年偏强、偏西,不利于印度洋和南海地区暖湿气流输送到两南地区以及北方冷空气的南下。同时东亚中纬度两风带扰动偏北偏弱,纬向环流偏强,致使冷空气活动较少且偏北,是造成2006年川渝伏旱的赢接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