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视阈下的天气美学
【摘要】:美学文艺学正在逐步走向日常生活,使日常生活作为一个重要而活跃的研究领域日渐凸现出来。“天气”作为一个日常生活领域的衍生范畴,正适应了美学的发展方向。从美学文艺学角度研究日常生活中的天气现象和天气话语,不仅是美学研究领域的拓展,也是对美学学科自身的反思和重构。近代以来的西方哲学关注主客体对立,追求对“雅”文化的研究而弱化了对日常生活的关注,天气美学的提出正是要打破这种研究局面。在人类实践中,天气与日常生活的关联至为密切,天气是任何人都无法逃遁的日常生活。
因此本文试图以日常生活理论作为方法依据,以人类文化文艺中的天气话语作为基本素材,从学科建设的角度研究论证天气美学建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尝试将天气之美从自然科学的研究领域提取出来,对其进行文化研究,进而构建一个富有文化意蕴的天气话语的美学范式;考察天气美学的审美心理机制,梳理中国传统美学与天气美学之间天然内在的亲缘关系,指出现代自然科学系统中的气象话语对传统天气话语的狭化和分化;从生态美学角度考察天气话语的建构和再生产过程,分析天气话语的包容性和开放性,阐发天气话语的生态整体观;结合丰裕文化时代的全球语境发掘天气文化中的生存智慧和人文精神,思考天气文化建设创新的问题,从宏观层面探究日常生活视阈下的天气美学作为现代美学超越的一种可能性途径。
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绪论”主要论证本文选题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首先指出选择日常生活理论作为方法论依据的原因。认为日常生活的视角深度契合了天气美学的特质。为何选择“天气”作为美学研究的对象,以及阐明二者之间的关系;其次概述本文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指出本文选题的研究基础;最后说明本文写作的现实意义以及全文的逻辑结构。“第一章:作为理论问题的天气美学”,提出了作为理论问题的天气美学的可能性,首先将天气之美从自然科学中提取出来从而构成一类独立的审美范式。考察了天气美学的审美心理机制,试图梳理出中国传统美学与天气美学之间天然内在的亲缘关系。“第二章:天气话语的建构’主要考察了天气话语的建构和再生产。选取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尝试通过罗兰·巴特的叙事学的知识进行分类。提炼出了天气的两类叙事价值,一种是天气在叙事中具有独立的价值,另一种天气是作为叙事催化价值而被隐喻化处理了。“第三章:天气文化的生态整体观”主要是从文化的角度考察了天气的生态整体观。结合丰裕时代的文化背景发掘天气文化中的传统智慧和人文精神,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关于天气文化建设和创新的思考。结语部分以“日常生活的天气美学:现代美学超越的途径”为题从宏观的层面探究日常生活视阂下的天气美学作为现代美学超越的一种可能性途径。天气美学敞开了一个新的体验领域,打破了秩序和对象的限制,这种美学也许可以更为广泛的涵盖人类可感知到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