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两种五味子属植物化学成分结构及其抗病毒活性研究
【摘要】:近年来由病毒引起的严重传染性疾病如艾滋病、乙型脑炎、病毒性乙肝等,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是造成人类死亡率上升的主要原因;虽然单纯疱疹病毒和腺病毒疾病不会像上述病毒给人心里带来恐慌,但它们如果不被重视或者采取不正确的治疗措施,同样会引起死亡率增加。因此国内外学者对其产生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同时涌现出大量治疗疱疹病毒和腺病毒疾病的合成药物。然而,目前研究发现,这些药物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如对人体毒性大,会使身体的其他器官造成损害等副作用,这迫使国内外研究者从可食和药用植物中寻找高效低毒的抗疱疹病毒和腺病毒药物来缓解这种困境。由于可食和药用植物本身可以食用,因此对人体具有低的毒性,并且这些药食两用植物中含有丰富的、结构复杂多样的和广泛的生物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是抗疱疹病毒和腺病毒先导药物的重要来源。
我们课题组为了从既可食用又能作为中药材的植物中寻找结构新颖的、天然低毒的抗病毒活性先导药物,并且开发利用这些植物的潜在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以产自陕西省宝鸡市秦岭五味子属植物不同部位:五味子茎叶(the stems and leaves of Schisandra chinensis)、五味子根(the roots of Schisandra chinensis)和华中五味子果实(the fruits of Schisandra sphenthera)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系统的化学成分分离、结构鉴定及其抗疱疹病毒和腺病毒活性研究。
从上述五味子属植物的根、茎叶和果实三个部位中,将传统和现代的分离制备技术和方法相结合,共分离、鉴定了95个次生代谢产物,包括22个高含氧三萜、12个普通三萜、20个倍半萜、38个木脂素以及3个其它类型的化合物。其中1个新骨架(1),属于高含氧三萜类型;12个新化合物,它们分别足10个高含氧三萜(2-11)、1个木脂素(60)和1个倍半萜(77)。
对上述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了抗腺病毒(Adenovirus-ADV)和单纯Ⅱ型疱疹病毒(HSV-2)活性测试。结果表明,部分三萜和木脂素显示出抗病毒活性,其中2个高含氧三萜(12和13)和1个木脂素(73)显示出潜在的抗疱疹病毒活性,选择因子分别为23.32,29.55和29.83;此外,新骨架高含氧三萜(1)和2个普通三萜(12和19)以及2个木脂素(60和69)对腺病毒表现出较好的抑制作用,选择因子分别为13.75,13.67,15.89,14.92和15.78。
本论文对1985年到2013.3月间的具有抗疱疹病毒活性的、有开发为先导药物潜能的萜类化合物进行了综述。
本论文的研究结果为从药食两用植物中寻找天然低毒的抗病毒活性导药物、探讨对其进行结构修饰与改造的衍生物构效关系以及进一步进行新药筛选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基础,并为植物化学分类学、营养学和药理学的研究提供了有利的理论支持,以期为我国天然可食和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一定的科学帮助。
|
|
|
|
1 |
袁干军,杜方麓;五层龙属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J];中南药学;2005年04期 |
2 |
张恩娟,康钦树;锦葵科植物化学成分研究概况[J];华西药学杂志;1992年03期 |
3 |
谢娟平;孙文基;;淫羊藿属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J];海峡药学;2006年05期 |
4 |
徐霞;李亚仲;冯煦;王鸣;孙浩;;繁缕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进展[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8年02期 |
5 |
;大型工具书《中药原植物化学成分集》出版[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09年06期 |
6 |
王新玲;鼠尾草属植物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
7 |
郭学敏,洪永福,周卓轮;毛茛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概况[J];中草药;1995年10期 |
8 |
怡悦;抗肿瘤性植物化学成分引起的膜流动性变化与膜脂质作用部位[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2003年04期 |
9 |
涂永强,吴大刚,黄端平;卫矛科植物化学成分的生物活性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年03期 |
10 |
;匈牙利药用植物的生态学筛选[J];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1980年02期 |
11 |
管贵桦;刘明川;杨胜杰;杨松;胡德禹;;植物臭常山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年09期 |
12 |
吴知行,吴彤彬,闵知大,水野瑞夫,田中稔幸,饭沼宗和;盾叶唐松草的生物碱研究[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88年03期 |
13 |
陈梦菁;;蚂蚱腿子的化学成分[J];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1990年01期 |
14 |
;黄芩属植物化学成分的研究(17):黄芩根中的苯酚甙(2)[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7年01期 |
15 |
张翠萍,胡巍;越桔中主要化学成分及其失物活性的概述[J];黑河科技;2000年02期 |
16 |
肖秀芝;小议食物防癌[J];中国保健营养;2002年10期 |
17 |
刘秀华,李芸,张晶;肉苁蓉属植物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J];兰州医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
18 |
何仰清;马占营;杨谦;余晓皎;高黎明;姚秉华;;毛梗翠雀花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8年23期 |
19 |
张祺玲;谢丙炎;谭周进;申可佳;;微生物对植物化学成分的影响研究进展[J];中国药业;2010年02期 |
20 |
成兰英,唐琳,颜钫,王水,陈放;苦瓜茎叶总皂甙的提取及抗HSV-Ⅱ型疱疹病毒作用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