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干旱区MIS 3以来黄土地层中生物标志物和单烃碳同位素组成与古气候的响应
【摘要】:中亚干旱区是三大气候系统(西风带、东亚季风和极地气团)交汇衔接的区域,具有敏感的气候响应,因此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热点区域之一。对中亚干旱区古气候变化的研究将有助于加深对全球气候变化机制和过程的理解。然而,迄今为止,对中亚干旱区的气候记录的研究尚不完善,全新世的记录较多,但扩展到MIS3高分辨率序列研究很少,对MIS3以来的中亚干旱区气候变化过程的了解很不清晰。
为此,本文选取中亚干旱区哈萨克斯坦境内3个黄土-古土壤序列(VA、TR和RM)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沉积序列中生物标志物和单烃碳同位素组成指标,以及孢粉等常规指标,并结合AMS14C年代控制,重建中亚干旱区MIS3以来的气候环境变化历史。同时,讨论和验证了生物标志物和单烃碳同位素组成在黄土-古土壤序列中的气候响应关系和表现。本研究主要结论和认识如下:
(1)VA剖面气候重建:32-20ka BP,湿润;20-11ka BP,湿度有所上升;11-7ka BP,干旱;7-4ka BP,湿度增加;4ka BP以来,趋于干旱。
(2)TR和RM剖面气候重建:50-43ka BP,干旱;43-37ka BP,相对较湿;37-34ka BP,干旱;34-30ka BP,湿度略有增加;30-25ka BP,湿润;25-11kaBP,干旱;11-6ka BP,相对湿润;6kaBP以来,气候变干。
(3)对比中亚干旱区附近的重建记录结果表明,MIS3以来,中亚干旱区的气候状况主要受西风系统强度变化和区域气候系统影响,西风是其主要的水汽来源。早中全新世西风系统的增强促成了中亚干旱区气候相对湿润的表现。
(4)在中亚干旱区,区域蒸发量的大小对有效湿度表现的影响显著。在寒冷的末次冰盛期,低温导致的蒸发量下降使研究区出现区域性的湿度增加表现。
(5)黄土-古土壤序列沉积的正构烷烃组成分布特征可以有效指示有机质物源信息,并且特征单烃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可以与湿度有很好的相关关系。单烃碳同位素组成偏负对应湿润时期,而偏正对应相对干旱时期。此外单烃碳同位素组成由于有机组分的来源确定,可以排除全有机碳同位素组成中混合来源的影响,因此具有更敏感和可靠的环境指示。
|
|
|
|
1 |
付修根;王剑;汪正江;陈文西;;藏北羌塘盆地晚侏罗世海相油页岩生物标志物特征、沉积环境分析及意义[J];地球化学;2007年05期 |
2 |
薛海涛;许淼;徐庆霞;王泽淼;;虎林盆地古近系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
3 |
包建平;朱翠山;张秋茶;李梅;卢玉红;;库车坳陷前缘隆起带上原油地球化学特征[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7年04期 |
4 |
张中宁;刘文汇;郑建京;王琪;陈国俊;杨辉;;塔里木盆地深层烃源岩可溶有机组分的碳同位素组成特征[J];沉积学报;2006年05期 |
5 |
丁玲;赵美训;;生物标志物及其碳同位素在冷泉区生物地球化学研究中的应用[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0年02期 |
6 |
陈丹;文志刚;唐友军;宋换新;李浮萍;;渤海海域中西部地区气藏伴生油地球化学特征和油源研究[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6年03期 |
7 |
戴金星;;概论有机烷烃气碳同位素系列倒转的成因问题[J];天然气工业;1990年06期 |
8 |
刘全有;秦胜飞;李剑;刘文汇;张殿伟;周庆华;胡安平;;库车坳陷天然气地球化学以及成因类型剖析[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7年S2期 |
9 |
王涵云;杨天宇;;原油热演化程度与碳同位素组成变化关系[J];石油学报;1983年02期 |
10 |
;干酪根的显微组分分离和碳同位素组成(摘要)[J];地质地球化学;1996年06期 |
11 |
陈拓,杨梅学,冯虎元,徐世健,强维亚,何元庆,安黎哲;青藏高原北部植物叶片碳同位素组成的空间特征[J];冰川冻土;2003年01期 |
12 |
马剑英;陈发虎;夏敦胜;金明;赵晖;;荒漠植物红砂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的空间分布特征[J];第四纪研究;2006年06期 |
13 |
李美俊;王铁冠;刘菊;张梅珠;卢鸿;马庆林;高黎惠;;北部湾盆地福山凹陷天然气成因与来源[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7年02期 |
14 |
张中宁;刘文汇;王作栋;郑建京;王琪;陈国俊;;塔北隆起深层海相油藏中原油及族组分碳同位素组成的纵向分布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沉积学报;2008年04期 |
15 |
喻元秀;刘丛强;汪福顺;王宝利;李军;李思亮;;乌江流域梯级水库中溶解无机碳及其同位素分异特征[J];科学通报;2008年16期 |
16 |
欧文佳;张成君;;松嫩平原湖泊沉积物中有机质及碳酸盐中δ(~(13)C)影响因素分析[J];同位素;2009年02期 |
17 |
李建明;史玲玲;王华;张道伟;张敏;;柴西南七个泉油田原油地球化学特征研究[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1年01期 |
18 |
戴金星;宋岩;程坤芳;洪峰;樊广峰;;中国含油气盆地有机烷烃气碳同位素特征[J];石油学报;1993年02期 |
19 |
曾凡刚;李剑;唐晓纯;蔡俊军;;利用碳同位素追踪大气中有机污染物来源[J];地质论评;2002年S1期 |
20 |
段毅,彭德华,张晓宝,周世新,王智平,张辉;柴达木盆地原油碳同位素组成的主控因素与成因类型[J];沉积学报;2003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