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大麦内生真菌共生体耐盐性的生理机制研究
【摘要】:随着气候的变化,土壤盐碱化已经成为影响作物产量和农业生产的主要灾害之一,因此,研究盐生植物的耐盐性机制对于提高植物耐盐性和选育耐盐的品种具有重要意义。内生真菌与禾本科植物共生,可以提高宿主植物的耐旱、耐盐、耐重金属等抗逆能力。本研究以盐生植物野大麦(Hordeum brevisubulatum)为材料,建立带内生真菌(E+)和不带内生真菌(E-)野大麦种群,通过比较不同盐浓度下的种子萌发、植株生长、生理调节和养分吸收等的变化以及内生真菌与水分或外源激素的互作,来探讨内生真菌对野大麦耐盐性的生长和生理功能上的作用机制,明确野大麦内生真菌共生体在其生存环境中所形成的适应策略,以期为野大麦内生真菌共生体在耐盐性育种方面的进一步研究及合理利用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运用TP法发芽,比较不同浓度的NaCl((0、50、100、200和300mM)和与之等渗透势的PEG处理对E+和E-野大麦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野大麦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根苗长均随着NaCl以及PEG浓度的增大而逐渐降低。内生真菌显著提高了NaCl和PEG胁迫下野大麦的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根苗长,但是在较高浓度的NaCl (300 mM)胁迫下,E+与E-的发芽率和胚芽长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同时,除对照外,NaCl处理后E+与E-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指数均显著高于等渗的PEG处理后的发芽率和发芽指数(P0.05)。但是,其胚根长和胚芽长在较高的盐浓度下(200 mM和300 mM)则有了低于等渗的PEG胁迫的趋势,因此离子效应在野大麦种子发芽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对幼苗的生长则产生离子毒性。2.在盆栽试验中,1/2 Hoagland营养液处理条件下,E+与E-野大麦的株高、分蘖和生物量随着NaCl浓度(0、150、300、450和600 mM)的升高而下降,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E+植株在盐胁迫条件下可以维持更高的生长速率和分蘖能力,且在高盐浓度下(600 mM)仍可以维持生长,但E-植株则出现了枯黄甚至萎蔫的现象。另外,E+野大麦在盐胁迫下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胞间C02浓度和气孔导度显著高于E-。内生真菌还显著提高了野大麦在NaCl胁迫条件下的相对含水量以及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游离脯氨酸的含量(P0.05),并且在较高盐浓度下(450和600 mM),E+植株的脯氨酸含量先上升后保持在较高的水平,而E-植株的脯氨酸含量则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表明内生真菌促进了野大麦在盐胁迫下的生长,减缓了由盐胁迫对野大麦造成的水分利用效率和光合效率等的负面影响,并促进有效的渗透调节。3.同样的处理条件下,随盐浓度的升高,E+与E-野大麦的SOD、POD和CAT活性以及过氧化氢(H202)和丙二醛(MDA)含量均逐渐升高,E+野大麦在盐胁迫条件下的SOD、POD和CAT抗氧化酶的活性显著高于E-,而H202和MDA的含量则显著低于E-(P0.05)。另外,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在较高的盐浓度下(300、450和600 mM),E+野大麦的SOD和POD活性迅速上升后趋于平稳,CAT活性以及H202和MDA含量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E-野大麦的SOD、POD和CAT活性上升缓慢,H202和MDA含量也迅速上升后维持在较高的水平。表明内生真菌可以有效抵抗盐胁迫所引起的脂质过氧化作用并减轻活性氧的积累,维持氧化还原体内平衡。另外,在150 mMNaCl浓度下,E-植株H202含量逐渐上升,与此相关的POD酶活性也逐渐上升,而E+植株则未发生显著变化,于是到了胁迫后期(12和16天),E-野大麦的H2O2含量和POD酶活性显著高于E+植株(P0.05),说明此浓度可能对E+植株并未造成胁迫效果。4.在胁迫18天后,盐胁迫引起了野大麦对营养元素吸收和运输的紊乱,如,随着盐浓度的升高,E+和E-野大麦的C、P元素和K+含量逐渐降低,N元素和Na+含量逐渐升高。在300、450和600 mM浓度的NaCl胁迫下,E+植株体内具有更高的N、P和K+含量,以及更低的Na+的含量(P0.05)。除此之外,内生真菌还显著降低了NaCl胁迫下野大麦体内的C:N、C:P、N:P和Na+:K+的比值,通过化学计量调节降低了盐胁迫对植株生长的影响,并显著提高了植株对K+的选择性运输系数(P0.05),保证宿主植物在盐胁迫环境中对养分的吸收和运输,同时减轻Na+的毒害。5.通过研究干旱和水淹胁迫下低浓度的NaCl (100 mM)对野大麦内生真菌共生体的影响,结果发现,内生真菌显著提高了野大麦在于旱胁迫和水淹胁迫下的株高、分蘖数、叶片宽度以及叶绿素和脯氨酸的含量,降低了电解质渗透率和MDA含量(P0.05),并促进了野大麦在水淹胁迫下维持叶片和根系的活力。另一方面,低浓度的NaCl处理,对E+和E-野大麦在干旱与水淹胁迫下的以上生长和生理指标均有所提高,并且受NaCl的影响,E+植株在干旱条件下株高的上升率要高于E-植株,因此,在干旱胁迫下,NaCl刺激了内生真菌发挥其对宿主植物株高的积极作用,但是对野大麦内生真菌共生体在干旱和水淹胁迫下的其他指标均未造成显著影响(P0.05)。6.通过在3种外源植物激素处理后进行盐胁迫的方法,发现不同的外源激素对盐胁迫下野大麦的影响不同,外源ABA显著提高了NaCl胁迫后野大麦的地上和地下生物量、POD和SOD酶的活性,并降低了H202的含量,GA3显著提高了野大麦的地下生物量,降低H2O2含量,而IAA则降低了盐胁迫下野大麦的地上和地下生物量以及POD酶的活性。在正常生长条件下,外部施加ABA、GA3和IAA对E+和E-野大麦的生物量未造成显著影响,但E+植株的POD酶的活性显著升高,E-无显著变化。另外,在盐胁迫下,ABA对E+野大麦的地下生物量、SOD和POD活性的提高率和H2O2含量的降低率均高于E-,说明施加ABA加强了内生真菌促进植物耐盐性的作用,而GA3和IAA则对E+与E-之间各指标的变化无显著影响。
|
|
|
|
1 |
郭良栋;内生真菌研究进展[J];菌物系统;2001年01期 |
2 |
任安芝,高玉葆;禾草类内生真菌的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通报;2004年02期 |
3 |
何颖;谈锋;谢建平;;红豆杉内生真菌产紫杉醇研究进展[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6年03期 |
4 |
孙端方;冉雪琴;王嘉福;;一株产紫杉醇罗汉松内生真菌的分离和鉴定[J];微生物学报;2008年05期 |
5 |
严菊芬;王素萍;齐宁波;陈君;毛俊;杨树林;;药用植物内生真菌研究进展[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2年S1期 |
6 |
古海刚;白红进;曾艳波;常东东;梅文莉;;中国红树植物角果木内生真菌的分离及其初步鉴定[J];微生物学杂志;2012年06期 |
7 |
梁宇,高玉葆;内生真菌对植物生长发育及抗逆性的影响[J];植物学通报;2000年01期 |
8 |
陈贤兴,陈析丰,南旭阳,何献武;喜树果内生真菌的分离与鉴定[J];河南科学;2003年04期 |
9 |
孙翔;李文超;郭守玉;郭良栋;;内生真菌V.中国树木和地衣内生真菌三个新记录属种(英文)[J];菌物学报;2007年02期 |
10 |
侯奎;刘玉军;陆荣;刘小娟;周芸;樊美珍;;葛内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清除自由基活性的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
11 |
冯乃宪;徐尔尼;幸锋;徐颖宣;刘东晓;;沉香内生真菌分离鉴定的初步研究[J];中国酿造;2008年16期 |
12 |
金波;赵娴;劳一敏;蒋福升;丁志山;;1株高效降解纤维素的槲寄生内生真菌研究[J];微生物学杂志;2009年06期 |
13 |
邓祖军;曹理想;Vrijmoed Lilian L P;陆勇军;周世宁;;红树林植物桐花树内生真菌类群分布的研究[J];热带海洋学报;2010年03期 |
14 |
南志标,李春杰;禾草-内生真菌共生体在草地农业系统中的作用[J];生态学报;2004年03期 |
15 |
尹建雯,陈有为,杨丽源,李治滢,周斌,李绍兰;芦荟植物内生真菌的研究Ⅰ.内生真菌的分离及鉴定[J];微生物学杂志;2004年01期 |
16 |
崔晋龙;范黎;丁翠;王玉君;;栽培黄芩高活性内生真菌菌株的筛选与鉴定[J];西北植物学报;2007年07期 |
17 |
赵伟;李莉;王志学;王哲;高晓梅;于淼;;一株产黄酮类物质内生真菌的初步研究[J];微生物学杂志;2008年02期 |
18 |
刘星;黄建新;;喜树内生真菌在喜树不同组织中的分布[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9年06期 |
19 |
李青连;苏红;池维丹;崔晋龙;范黎;;野生黄芩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抗菌活性筛选[J];微生物学通报;2010年03期 |
20 |
帖卫芳;胡鸢雷;祝建波;林忠平;;甘草内生真菌的分离及鉴定[J];生物技术通报;2010年09期 |
|
|
|
|
|
1 |
郭良栋;;内生真菌研究进展与展望[A];中国菌物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第七届菌物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8年 |
2 |
张琦;严铸云;汪杨丽;陈新;万德光;;家种和野生丹参内生真菌初步比较[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届中药鉴定学术会议论文集——祝贺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鉴定分会成立二十周年[C];2008年 |
3 |
陈法军;黄永青;叶万辉;;内生真菌及其意义[A];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首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
4 |
严铸云;戴国君;马云桐;张琦;陈新;万德光;;丹参内生真菌与其有效成分的相关性研究[A];第九届全国药用植物及植物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
5 |
陈鹊;魏超;吴卫;;药用新资源—内生真菌[A];全国第9届天然药物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
6 |
陆涛;高龙;纪燕玲;王志伟;;温度处理对鹅观草种子内生真菌垂直传播能力的影响[A];中国菌物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
7 |
张猛;;小麦和玉米内生真菌的分离与鉴定[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
8 |
陈贤兴;陈析丰;南旭阳;何献武;;喜树果内生真菌的分离与鉴定[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
9 |
杨民和;王国红;;茶树内生真菌资源及其利用潜力[A];第四届全国微生物资源学术暨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运行服务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
10 |
严铸云;郭晓恒;宋杰;;濒危中药替代品的新资源——内生真菌[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届中药鉴定学术会议论文集——祝贺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鉴定分会成立二十周年[C];2008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