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化”协同发展水平测度与区域差异研究
【摘要】: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正处于城镇化深入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而城乡差距扩大、经济结构失衡、生产效率欠佳等问题仍旧困扰着前进中的中国。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不断地交织,合力推动经济持续发展,“四化”的关系逐渐从相对独立向融合集成转变。在2014年的春夏之交,习近平总书记赴中原省份河南进行实地考察,在这片有着灿烂文明的古老大地上,提出了“新常态”这一概念,用以警示中国目前所处的调整期,指引中国发展前路上的“荆棘”和“光明"。新常态正越来越多地被社会各界谈及,各行各业都在讨论自身所处的新常态,并积极研究未来发展的路径。就宏观层面而言,新常态仍与“四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新常态下的中国要保持经济增长,实现可持续发展,仍需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文章在协同论的理论架构下,探究“四化”协同发展的作用机理,建立“四化"协同发展复合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测度2005至2012年我国31个省级行政单元“四化”协同发展水平,通过聚类分析划分空间类型,并分析其空间格局分布特征和空间演化趋势。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揭示我国“四化”协同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解释当前我国“四化”协同发展的空间格局和区域差异,并探寻“四化”协同发展的优化路径,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依据。文章共九章:绪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础,“四化”协同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四化”协同发展评价模型的选择—FCE-AHP模型,我国“四化”协同发展水平测度,我国“四化”协同发展的区域差异,我国“四化”协同发展的空间格局,我国“四化”协同发展的路径选择,研究结论、创新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