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农业干旱灾害致灾因子、风险性特征及其影响机制研究

韩兰英  
【摘要】:干旱是我国发生频次最高、影响范围最广、造成损失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随着气候变暖,我国干旱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不仅原本一直干旱的北方地区干旱灾害加重,而且,南方的极端干旱事件也呈增加趋势,干旱灾害风险不断加剧。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干旱灾害正以新的气候常态发生在中国各个区域,对社会经济和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损失。由于干旱灾害风险影响因素及其机制复杂且具有区域差异性,而且风险因子之间相互作用,导致干旱灾害风险区域差异性更明显。我国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属于全球气候变暖的敏感区之一。而且,农业是气候变暖的敏感行业,也是干旱灾害风险的主要承灾对象。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干旱灾害对中国农业生产造成更加严重的影响,农业干旱灾害风险不断扩大。本研究以我国干旱灾害致灾因子、风险性特征及其影响机制为研究切入点,以气象综合干旱指数(MCI)为干旱致灾因子表征指标,研究我国干旱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区域差异性。基于风险因子耦合模拟和历史干旱灾损概率统计两种风险评估方法,研究中国农业干旱灾害风险性特征。阐述不同时段关键气候物理要素对风险的影响,揭示气候变暖对农业干旱灾害损失的影响,明确中国干旱灾害风险关键影响期。研究成果为提升我国干旱灾害风险评估、防灾减灾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充分认识了中国干旱时空变化特征、演变规律和区域差异性。基于1961-2014年逐日MCI,系统分析了我国干旱时空变化特征。研究表明,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干旱范围扩大、程度加剧和频次增加。同时,干旱发生的范围发生了明显的转移,北方干旱加剧的同时,南方干旱明显加重,尤其是大旱范围明显增加。中国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21世纪初期干旱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造成的损失最严重。中国干旱主要发生在黄河流域以南和长江以北地区。干旱频次北方高于南方,东部高于西部,长江流域以北干旱频次较高,黄河流域干旱频次大于30%。但不同年代,干旱发生范围、程度、频次和持续时间有一定的差异性。(2)基于风险因子耦合法,构建了综合农业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并在中国西南地区进行案例研究。基于gis和rs技术,融合气象综合干旱指数(mci)、遥感反演的土壤湿度、植被指数、干旱灾情和农业统计等多源数据。综合考虑干旱灾害致灾因子、承灾体、孕灾环境和防灾减灾能力,构建农业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在gis平台下,实现了西南地区干旱灾害风险精细化评估。同时,根据历史干旱灾害损失概率统计计算干旱灾害综合损失率。将风险因子耦合模拟和历史灾损统计法相结合,系统分析西南农业干旱灾害风险特征及其影响机制。研究表明,西南农业干旱灾害综合风险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农业干旱灾害高风险区主要位于西南东部,北部高于南部。不同的致灾因子、承灾体、孕灾环境和防灾减灾能力差异导致农业干旱综合风险格局复杂。(3)系统分析了中国农业干旱灾损率变化特征、南北区域差异及其对气候变暖的响应。基于历史干旱灾损构建干旱灾害受灾率、成灾率、绝收率和综合损失率,分析近50多年中国干旱灾害损失及南北差异性。研究表明,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干旱受灾率、成灾率、绝收率和综合损失率都呈增加趋势。农业干旱灾害损失的范围和程度均明显增加,风险显著加大,尤其是成灾以上干旱损失增速更快。受气候变暖的影响,中国南方和北方农业干旱灾害损失差异明显。气候突变后,北方农业干旱灾害损失明显高于南方,增幅也比南方快,北方灾害损失增幅是南方的3~4倍,而且干旱损失越重,增幅越快。北方干旱灾害损失主要依赖降水,而南方对温度的依赖程度比北方大。不同时段降水和温度对农业干旱损失的影响不同,只有关键时段的降水和气温对农业干旱灾害损失率具有更显著的影响。中国7月下旬、9月中旬降水量和6月上旬气温对农业干旱损失至关重要。(4)阐明中国七个子区域干旱灾害损失变化特征。在气候变暖背景下,不同等级干旱灾害损失变化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东北综合损失率多年平均值最大(9.6%),其次为华北(9.3%)和西北(8.4%),华东最小(2.4%)。华北综合损失率增幅最大,为1.4%/10a。气候突变后,西北、华北和西南受灾率呈增加趋势,而东北、华中、华南和华东降低;成灾率和绝收率各区域均增加;综合损失率除华中外,其它区域均增加。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各区域干旱灾害损失呈增加趋势,越重的灾害对气候变暖越敏感。综合损失率在气候空间的分布区域差异性显著。(5)系统分析了干旱对中国主要粮食作物产量的影响。气候变暖总体不利于中国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增加,但不同作物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略有差异。气候变暖对夏粮、玉米和稻谷不利,尤其是玉米,平均减产0.9kg/10a。中国粮食作物随气象干旱程度的增加趋于减产,尤其是秋粮作物。冬小麦和稻谷随着气象干旱程度加重趋于减产,而夏粮、春小麦、玉米和马铃薯与气象干旱的响应不明显。(6)明确了中国农业干旱灾害风险关键影响期。中国干旱灾害风险关键影响期为春末、夏季和秋季前中期,8月达到峰值。北方干旱灾害风险关键影响期与中国一致,南方为夏季和秋季前中期,8月关键期的作用最突出。北方关键影响期较南方长,作用比南方更突出。中国各子区域干旱灾害风险关键影响期的长短和作用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性。西北、东北、华北、华中和华东为单峰型,西南和华南为双峰型。华北、东北和华南。东北、华南和华北关键影响期较长。华北、东北、华中和华东夏季关键影响期作用最突出,西北和华南为春季,西南为夏季和冬季中后期。关键影响期不仅与干旱发生时间有关,更与作物种植结构、类型、生育期和抗旱能力有关。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钊;;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三大风险性特征[J];当代教育论坛(上半月刊);2009年04期
2 冯大勇;;权力争端的风险性及化解机制构建之道[J];领导科学;2020年11期
3 陈春霞;杜松明;卢士军;郭婧;张倩;胡小琪;潘慧;马冠生;;6城市3708名孕妇风险性饮酒现况调查[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20年08期
4 张瑜;潘丽;王瑞;项同生;;凶险性前置胎盘术前术后的观察与护理[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4年11期
5 张岩;柳友清;;凶险性前置胎盘58例临床分析[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01期
6 李晓云;曹永利;;凶险性前置胎盘20例临床分析[J];海南医学;2013年12期
7 吕冰;李德才;;高新技术的风险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3年15期
8 邢丽伟;;浅析人格中的冒险性[J];学理论;2011年32期
9 巨凡;曾洁;;基于风险性市场的非正规金融发展路径探讨[J];商业时代;2010年07期
10 梁静;陈近;范志刚;;风险性消费活动研究综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9年06期
11 ;合理配置资产,您准备好了吗[J];新财经;2009年08期
12 郦培昕;;7例凶险性前置胎盘诊治体会[J];中外医疗;2009年26期
13 薛无涯;;冒险性消费[J];中国科技财富;2006年10期
14 陶爱萍;刘志迎;;高新技术产业的风险性及其规制问题探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5年12期
15 魏树发,王慧,江钦辉;浅析大学生“冒险性”行为[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16 吴叶葵;技术经济项目风险性评估与经济决策中的信息分析[J];情报科学;2002年02期
17 施建军,邓艳梅,陈扬;试论我国目前风险投资的风险性[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1年04期
18 王新占;谈稽审工作怎样实现向以风险性稽审为主转变[J];中国审计信息与方法;1998年07期
19 侯双梅;以城信社为突破口探索风险性监督的路子[J];广东金融;1994年08期
20 刘宗峨;调水风险性与费用之间的关系[J];人民长江;1994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2条
1 杨秋珍;徐明;;对气象致灾因子危险度诊断方法的探讨[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天气预报预警和影响评估技术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2 姜曦东;张毅军;;计算机使用中的风险性[A];第三次全国计算机安全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1988年
3 侯敏;贾韶辉;;山地型城镇规划布局中滑坡易发风险性评估模型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张俊香;刘旭拢;宫清华;;广东省登陆热带气旋灾害致灾因子风险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杨秋珍;徐明;李军;;对气象致灾因子危险度诊断方法的探讨[A];第七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林宗;;基于灰色关联分析和PSO算法的零售户订单外流风险性评估及实现路径[A];浙江省烟草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论文暨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科技成果汇编[C];2014年
7 王微微;石延霞;谢学文;向文胜;李宝聚;;应用POCER模型对白菜病虫害防治药剂的风险性评价[A];庆祝中国园艺学会创建80周年暨第11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杨建中;盛广强;;关于PHC桩检测的一些认识[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8卷)[C];2007年
9 高桂芹;侯书勋;董玉武;王秀玲;郑艳萍;;基于信息扩散法的农业干旱灾害风险评估[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1气象与现代农业[C];2011年
10 金敬东;曹丽萍;侯相深;陈丽;;高速公路对沿线节点城市工业布局的影响[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四)[C];2008年
11 高桂芹;侯书勋;王秀玲;;唐山农业干旱灾害信息扩散法风险评估及分区[A];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4 提升气象科技创新能力,保障农业丰产增效[C];2016年
12 范博;王观虎;蔡良才;庞楷;陈东方;;军用飞机使用民用机场的净空风险性计算方法[A];《环境工程》2018年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中册)[C];201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韩兰英;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农业干旱灾害致灾因子、风险性特征及其影响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2 王永利;康定城地质地球化学与人居环境风险性评价[D];成都理工大学;2006年
3 沈文君;分布式外来有害生物风险分析WebGIS研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4 罗荣光;暂时性肾下腹主动脉内球囊阻断技术在凶险性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的应用[D];南昌大学;202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谢秀叶;体育冒险性学习及其应用[D];山东大学;2014年
2 杨钒;去甲肾上腺素系统功能对冒险性的影响[D];首都师范大学;2014年
3 姚璇;高管人员长期风险性激励与上市公司绩效关系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4 易颜;从“合规性监管”到“风险性监管”——我国银行监管转变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5 刘朵朵;凶险性前置胎盘的诊疗策略探讨[D];第四军医大学;2014年
6 陆亦程;凶险性前置胎盘产科结局病例分析[D];浙江大学;2015年
7 陈刑天;逮捕失灵与构建风险性羁押制度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8 何爱庆;干旱区绿洲后备耕地资源开发风险性评价[D];新疆大学;2012年
9 杨雯;从惊险性动作特征前瞻艺术体操个人项目发展趋势[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10 黄观军;收入差距对自主创新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厦门大学;2019年
11 金欢帆;海外上市对中国企业国内品牌价值的影响机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6年
12 朱玉培;家庭背景对初中生学业成绩的影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8年
13 方永华;基于多源大数据的城市街道活力测度与影响机制研究[D];东南大学;2018年
14 蒋坤;我国生产性服务业FDI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机制分析[D];吉林大学;2017年
15 王小欢;低位腹主动脉球囊不同阻断时机在凶险性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疗效的对比分析[D];郑州大学;2020年
16 马晓红;中外艺术体操个人项目惊险性动作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7年
17 汤宛地;松材线虫病入侵黄山风景区的风险性评估[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18 赵伟兵;旅游扶贫的风险性及对策研究[D];广西大学;2003年
19 张晓宇;台风灾害风险性评估及灾损预测模型研究[D];桂林理工大学;2019年
20 王华伟;住房对居民家庭风险性金融资产选择的影响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2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2条
1 记者 杨美;分析人士建议 上半年资产配置以避险性产品为主[N];期货日报;2019年
2 本报记者 廖勤;外交难题:减少冒险性[N];解放日报;2019年
3 本报记者 王敏;户外运动的风险性应引起关注[N];民主与法制时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高志顺;惊险性 创新性 观赏性 娱乐性 多样性[N];河北日报;2005年
5 记者 周轩千;避险性中期支持金价[N];上海金融报;2016年
6 本报记者唐君燕;完备的金融市场 更具有抗风险性[N];中国经营报;2002年
7 本报记者 徐永;一年期国债收益回落至3.599% 市场避险性买盘增加[N];21世纪经济报道;2011年
8 ;投资者必须增强理性和风险意识[N];团结报;2008年
9 记者 李丹丹 编辑 阮奇;风险性考核纳入银行外汇工作考核[N];上海证券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沈加军;前9个月语音业务替代加速 电信业收入结构缺乏抗风险性[N];通信信息报;2007年
11 记者 周婷玉;甲流和禽流感病毒重配风险性很低[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12 黑龙江总队政委 张瑞清;以如履薄冰的态度抓安全[N];人民武警;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