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SA评分在无蒂结直肠息肉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分析总结无蒂结直肠息肉在经EMR及ESD治疗的过程中的操作处理、术后并发症及术后组织病理的发生情况,检验SMSA评分在无蒂结直肠息肉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6年1月期间在我院经肠镜检查后确诊为无蒂结肠息肉并行EMR或ESD治疗的患者的人口学资料、临床、内镜和组织学资料。分析、总结不同SMSA级别息肉一次性切除率、程序外治疗、术后并发症、晚期组织学的发生率。检验相关结局指标的发生是否随SMSA分级的升高而增多。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的281例患者,其中男性192例(69%),女性89例(31%),平均年龄58.4±11.7岁,入组的最大年龄为86岁,最小年龄为20岁。行肠镜检查的原因各不相同,其中腹痛者有173例(61.6%),为主要原因,包括单纯性腹痛74例、腹泻伴腹痛64例、腹痛伴腹胀35例。其他原因有便血或黑便22例、便秘18例、病变治疗后复查16例、大便性状改变7例、腹泻与便秘交替4例、消瘦伴乏力2例。此外,患者无自觉症状,在常规体检中在行肠镜检查时发现结肠息肉39例。将息肉按SMSA评分级后,各组在年龄性别及凝血指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2.纳入的病变以中小型息肉为主,96.2%的病变小于30mm,2.1%病变大小为30-39mm,1.8%病变大于40mm。就形态来说,主要为浅表性病变,84.0%为浅表性,8.5%为隆起性,7.5%为凹陷性。病变主要位于左半结肠,63.3%位于左半结肠,36.7%位于右半结肠。大部分治疗进镜时是顺利的,只有6%的病例在手术过程中被认为进镜是困难。对结肠息肉按SMSA评分进行回顾性评分并分级。281处结肠息肉中,SMSA1级有124个(44.1%)、SMSA2级有133个(47.3%)、SMSA3级有18个(6.4%),SMSA4级有6个(2.1%)。通过卡方检验比较各组在病变特征上的差异,可见在SMSA各组间在大小、形态、部位、可及性之间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一次性切除率为99.3%(279例),2例未完全切除的病灶均为EMR治疗,在SMSA2,SMSA3组各有1例,经局部电凝处理后未见残留。程序外治疗的发生率为45.2%(127例),其中APC电凝联合钛夹夹闭(41.3%)、热活检钳热凝联合钛夹夹闭11例(3.9%)。并发症发生率为4.9%(14例),其中出血6例(2.1%),穿孔0例(0%),息肉切除术后综合征8例(2.8%)。所有并发症均按ASGE分级,其中轻度13例,中度1例。无人因术后并发症转介手术。4.术后病理中,非肿瘤性病变39例(13.9%),瘤样病变242例(86.1%)。瘤样病变中21.0%为管状腺瘤,6.8%为绒毛管状腺瘤,45.9%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0.7%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此外,还有4个病灶(1.4%)不属于上述组织学范畴,主要为平滑肌瘤和肉芽组织。通过卡方检验比较各组在病理学上的差异,可见在SMSA各组间在术后病理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程序外治疗、术后并发症、晚期组织学等结局指标的发生率随着SMSA等级的增加呈一个线性增加的趋势。当排除其他因素,单独分析大小与同样几项结局指标的频率之间的关系时,尽管频率的分布仍具有统计学意义,但这种关系的线性度消失了。但是可以看到,当病变小于10 mm时,结局指标总体呈现出较低的频率,而当于病变10 mm时,结局指标的发生率则更高,大小与结局指标之间没有明显的线性关系。6.分别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检验SMSA评分及大小对结局指标预测能力。可以看出随着SMSA评分的升高其对于结局指标的预测能力呈现出线性增加的趋势,而大小对结局指标预测能力总体小于SMSA评分,并且虽然程序外治疗的预测能力仍有递增的趋势,但并发症和晚期组织学结果中的线性关系消失。这说明SMSA评分可以是术后主要并发症的重要预测因子,对于分级较高的病人,术中应谨慎操作,术后需要更多的观察及更进一步的组织学检查。结论1.无蒂结直肠息肉的发生发展较为隐匿,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针对高危人群应早期行结肠镜筛查。2.EMR及ESD是治疗治疗无蒂结直肠息肉较为安全的治疗方法,虽然有一定的并发症风险,但大多在可控范围内。3.SMSA评分是一项简单易的、易于应用的临床评分系统,它可以预测内镜下无蒂结直肠息肉完整切除的复杂性、术后主要并发症和晚期组织学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