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大气运动的三维环流分解及大气垂直运动特征的分析
【摘要】:从全球的视角来看,整个大气环流可以认为是Walker环流、Hadley环流和Rossby环流这三种环流叠加之和的形式。本文首先利用速度场的矢势表示过程将现有的二维环流的表示形式统一起来,提出广义三维Walker环流、Hadley环流和Rossby环流的定义,给出了速度场三维分解的数学模型,从数学理论上证明了速度场三维分解过程的存在唯一性,给出了一个方便实际计算且在离散网格点上没有截断误差的数值方法,计算结果和理论证明均实现了速度场与三维流函数的等价表示过程。速度场三维分解过程为进一步研究赤道低纬度地区乃至全球大气环流的三维运动特征提供了方便。主要结论如下:
(1)利用速度场的矢势表示过程将现有的二维环流的表示过程推广到三维空间,提出广义三维Walker环流、Hadley环流和Rossby环流的定义,并给出气压坐标系中三维流函数所满足的偏微分方程组,证明了偏微分方程组定解问题解的存在唯一性,从数学理论上保证了速度场的三维环流分解过程的存在唯一性。
(2)提出了一个能够反映气压球坐标系中三维环流分解过程主要特征的简化模型,证明了简化模型定解问题解的存在唯一性,给出了简化模型的数值计算方法——傅立叶级数法,数值方法本身实现了速度场与流函数的等价表示过程。同时,根据傅立叶级数法的优点——各分量都是关于空间变量的傅立叶级数形式,给出了一个能够反映各分量主要特征的级数截断方法,级数截断过程为我们抓住运动的本质特征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3)根据气压坐标系中速度场的无辐散条件,给出了一个消除水平速度场观测误差的方法,此方法能够保证修正前后水平速度场的主要特征不变。
(4)流函数反算的速度场与NCEP资料进行了比较,比较结果表明三维流函数反算出来的水平速度场与NCEP的水平速度场完全一致;NCEP计算垂直速度场在离散网格节点上有数值方法的截断误差,本文给出的傅立叶级数方法在离散网格节点上虽然没有数值方法的截断误差,但却存在数学模型本身的局限性;实际计算结果表明三维流函数计算的垂直速度ω~*与NCEP的垂直速度ω的主要特征比较接近,ω~*能够反映实际大气的垂直运动特征,但是进一步的方差分析则说明ω~*与ω之间存在差异,特别是在陆地上有明显得差异。
|
|
|
|
1 |
喻世华,茅卫平;1979年东亚地区的夏季风环流特征及其与降水的关系[J];热带气象学报;1986年04期 |
2 |
张雪雯,钱家声;我国锋生环流特征初探[J];气象学报;1988年01期 |
3 |
喻世华,杨维武;副热带季风环流圈的特征及其与东亚夏季环流的关系[J];应用气象学报;1991年03期 |
4 |
喻世华,颜景容;1979年东亚夏季风环流建立过程的分析[J];热带气象学报;1986年01期 |
5 |
何金海,李俊,朱乾根;关于东亚地区夏季季风环流圈的数值试验[J];热带气象学报;1986年04期 |
6 |
叶笃正,杨广基;北半球夏季中低纬地区的平均垂直环流与大气中冷热源分布的关系[J];气象学报;1981年01期 |
7 |
费建芳,乔全明;梅雨期及其前后东亚地区的经向环流结构[J];热带气象学报;1992年01期 |
8 |
蔡则怡,章名立,温市耕,王秋晨;沙漠地区的一次强对流暴雨[J];气象学报;1981年01期 |
9 |
章基嘉,彭永清,王鼎良;南亚高压的环流结构[J];气象;1982年06期 |
10 |
楚瓦什娜;许泊天;;大西洋与太平洋北部能量活跃区相互作用的统计研究[J];气象科技;1992年02期 |
11 |
丁一汇,章名立,李鸿洲,蔡则怡,李吉顺;暴雨和强对流天气发生条件的比较分析[J];大气科学;1981年04期 |
12 |
Michael Fiorino;Russell L.Elsberry;陆尔;;热带气旋结构对其运动的影响[J];气象科技;1991年04期 |
13 |
符淙斌;用卫星云图分析平均经圈环流和纬圈环流的一个尝试[J];气象学报;1979年04期 |
14 |
杨平栓;;长江南京段环流观测[J];泥沙研究;1959年02期 |
15 |
严士健,陈木法;环流分解的稳定性和自组织现象[J];数学物理学报;1983年04期 |
16 |
喻世华,王绍龙;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中期进退的环流机制[J];海洋学报(中文版);1989年03期 |
17 |
符淙斌,孙翠霞,张金枝;赤道海温异常与大气的垂直环流圈[J];大气科学;1979年01期 |
18 |
黄真,陶诗言;夏季热带经向环流双圈结构的观测研究[J];应用气象学报;1990年03期 |
19 |
葛玲;赤道地区纬向风系与ENSO事件的联系[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6年03期 |
20 |
叶笃正,杨广基,王兴东;东亚和太平洋上空平均垂直环流——(一)夏季[J];大气科学;1979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