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次冰期旋回气候高度不稳定性研究
【摘要】:气候变化研究一直是近十几年来地学界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之一。距现代全新世间冰期最近的间冰期——末次间冰期由于其记录承载体较丰富、分辨率较高、相互之间可比性较强,因此使其成为理解目前全新世间冰期气候自然变化的最佳选择对象。紧随末次间冰期之后的末次冰期,其环境格局与末次间冰期大相径庭。虽然当今的温室效应使全球平均气温居高不下,但是对末次冰期环境进行详细研究,这对于目前人类来说意义仍然重大。因此,末次冰期旋回以来的气候变化研究也就成为研究的重中之重。
中国的黄土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前后曾经一度辉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当时的黄土沉积成为可以与冰芯、深海记录相媲美的陆相沉积。但是,由于大多数黄土剖面其沉积速率较低、分辨率不高,从而限制了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就末次冰期旋回而言,黄土记录中还存在较大的差异,特别是末次间冰期内差异更大。这些差异是黄土地层所承载气候信息本身的差异,还是由载体后天的变异所引起的?这需要一些比较可靠的、新的剖面来加以验证。然而,黄土高原中部大多数剖面由于沉积速率较低(特别是S1地层),加上后期强烈的成壤作用和淋溶作用可能影响其气候记录。大多数黄土地层由于其所固有的缺陷,限制了对其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幸运的是,在中国的一些特殊地理区域,的确存在末次间冰期的一些厚层黄土剖面,其沉积速率与分辨率都特别高。本论文所着重研究的、分别位于六盘山东西两侧的河南三门峡王官剖面与甘肃武威沙沟剖面,仅就S1而言,东西两剖面中其厚度分别为12.5米、11.6米,其末次间冰期时段的沉积速率分别高达23cm/ka、21cm/ka。对此类黄土剖面的进一步发掘、研究将有助于探讨东亚季风区气候变化的一些细节与机制问题。
通过对王官剖面与沙沟剖面的对比研究,发现此两剖面的S1地层包括5个古土壤层与4个黄土层,并且它们在形成时间上彼此对应较好,指示了末次间冰期所发生的5次强夏季风事件和4次强粉尘堆积事件。说明在末次间冰期无论是东亚冬季风还是东亚夏季风在此两地都存在多次波动反复,同时也暗示东亚季风在末次间冰期很有可能存在较大不稳定性,远非以前所认为的“三峰两谷”的模式。从代用指标的变化幅度上来看,在末次间冰期,东亚冬季风变化幅度远小于夏季风变化幅度,并且冬、夏季风分别对东亚季风区的西部和东部施加了更多影响。研究发现,无论是从两剖面的地层上还是从各代用指标曲线上,都明确指示MIS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P532
|
|
|
|
1 |
沈永平,刘光秀,施雅风,张平中;青藏高原新仙女木事件的气候与环境[J];冰川冻土;1996年03期 |
2 |
赵景波;黄土地层中的CaCO_3与环境[J];沉积学报;1993年01期 |
3 |
庞奖励,黄春长,张占平;陕西岐山黄土剖面Rb、Sr组成与高分辩率气候变化[J];沉积学报;2001年04期 |
4 |
王建,杨怀仁;转换函数与南黄海13万年来海水深度的变化[J];地理科学;1995年04期 |
5 |
王文远,刘嘉麒;新仙女木事件在热带湖光岩玛珥湖的记录[J];地理科学;2001年01期 |
6 |
高全洲,陶贞,董光荣,李保生,邹学勇,孙忠,贾慧兰,阎满存;巴丹吉林沙漠查格勒布鲁剖面的沉积地球化学特征[J];地理学报;1998年S1期 |
7 |
文启忠
,孙福庆
,刁桂仪
,余素华;黄土剖面中氧化物的比值和相对淋溶、积聚值在地质上的意义[J];地球化学;1981年04期 |
8 |
郭正堂,刘东生,安芷生;渭南黄土沉积中十五万年来的古土壤及其形成时的古环境[J];第四纪研究;1994年03期 |
9 |
郭正堂,彭淑贞,魏兰英,刘东生;二十二万年以来东亚夏季风的千年尺度变化及其在不同时期的差异[J];第四纪研究;1999年04期 |
10 |
陈发虎,吴海斌,张家武,江海斌;末次冰消期以来兰州地区冬季风变化研究[J];第四纪研究;1999年04期 |
|
|
|
|
|
1 |
郭东信;青藏高原上的砂楔[J];冰川冻土;1979年01期 |
2 |
郭东信,李作福;我国东北地区晚更新世以来多年冻土历史演变及其形成时代[J];冰川冻土;1981年04期 |
3 |
周幼吾,郭东信;我国多年冻土的主要特征[J];冰川冻土;1982年01期 |
4 |
崔之久;试论冰缘期的划分依据与对比[J];冰川冻土;1983年01期 |
5 |
徐叔鹰,张维信,徐德馥,徐齐治,石生仁;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地区冰缘发展探讨[J];冰川冻土;1984年02期 |
6 |
梁凤仙,程国栋;青藏公路沿线的多边形-脉构造及其古气候意义[J];冰川冻土;1984年04期 |
7 |
孙建中;中国北方末次主气候旋回气温曲线的初步恢复[J];冰川冻土;1985年04期 |
8 |
唐领余,冯兆东,康建成;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毗邻地区晚更新世以来孢粉植物群及沉积环境[J];冰川冻土;1990年02期 |
9 |
王保来,Н.М.费兰奇;土楔和冰楔假形及其古气候意义[J];冰川冻土;1991年01期 |
10 |
姚檀栋,焦克勤,章新平,杨志红,L.G.Thompson;古里雅冰帽冰川学研究[J];冰川冻土;1992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