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锰基化合物电极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摘要】:
锰有7种不同的氧化态(Mn~(7+)、Mn~(6+)、Mn~(5+)、Mn~(4+)、Mn~(3+)、Mn~(2+)、Mn~+),其对应的氧化物及其混合价态的氧化物在电、磁、催化等方面均表现出优越的物理及化学性能,是非常重要的能源材料。纳米科学的兴起为锰基氧化物的研究和应用注入了新的活力。本论文在综述当前锰基氧化物研究和应用的基础上,结合多种新兴纳米材料的制备手段构筑了一系列新型形貌和微结构的锰基氧化物,并对其电化学性能进行了测试和评价,系统地研究了材料的合成方法-微结构特征-电化学性质三者之间的关系,深入地认识了锰基化合物的结构特征及其应用,制备出一些性能优异的锰基化合物,并将其应用于化学能源系统,探讨其广泛应用的可行性。
主要进行了以下的研究工作:
(1)利用铜做还原剂,首次在水热反应条件下,不借助任何模板剂的作用,得到了中空结构的海胆状α-MnO_2。通过大量实验研究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对产物结构和形貌的影响。结果发现,随着反应时间的增长,样品由实心球→空心球→纳米线逐渐转化,符合“奥斯特瓦尔德熟化”机理。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产物由纳米线逐渐转化为规则的多面体结构,而且晶体结构也逐渐变化。这说明产物形貌的变化属于动力学控制过程,而热力学控制过程更容易引起晶体结构的变化。此外,通过比表面积、阻抗谱图分析、循环伏安和充放电测试,研究了不同形貌α-MnO_2的电化学行为。分析了样品微结构对其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2)利用不同的反应介质对制备的球形γ-MnO_2进行再处理,发现反应体系的酸碱性对产物的晶体结构和形貌有很大的影响。通过大量实验,对水热反应的可控合成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3)利用水热法合成了分布均匀的β-MnO_2纳米管,并以其为载体,首次合成了Pd/β-MnO_2纳米管复合材料,并研究了其作为直接甲醇燃料电池催化剂的可行性,对于拓展和开发新型的燃料电池电催化剂材料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以高分子聚合物作为模板,利用改进的还原法制备了中孔无定形MnO_2。并利用TG-DTG,XRD,TEM,BET和电化学测试,详细探讨了材料的微结构和化学性能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材料比表面积的提高,不但可以提高材料的双电层电容,而且其氧化还原活性位也大大增多,其法拉第电容也随之增加。为制备性能优异的多孔电极材料提供了一种简单可行的方法。
(5)利用微波辅助高温法制备了具有理想尖晶石结构和规则形貌的LiCr_(0.15)Mn_(1.85)O_4。所得材料粒径分布均匀,颗粒表面光滑平整。采用微波对样品的前驱体进行处理,不但可以缩短样品的焙烧时间,大大节约了制备锰酸锂的成本,而且由于微波是从前驱体的内部开始升温,避免了前驱体表面碳化后,影响内部晶体的生成,也减少了晶体的团聚现象。另外微波加热速率快,可以避免材料合成过程中晶粒的异常长大,能够在短时间、低温下合成纯度高、粒度细、分布均匀的材料。
(6)利用有特殊孔道结构的SBA-15氧化硅分子筛为模板,用蔗糖作碳源,制备了具有大比表面积和均匀孔分布的介孔碳。其表面积为1020 m~2/g,孔分布主要在3-6纳米之间,是理想的双电层电容器的电极材料。
(7)研究了LiCr_(0.15)Mn_(1.85)O_4和介孔碳在水体系的电化学行为,并探索了将锰酸锂作为正极材料,介孔碳作为负极材料,组成水体系的电化学混合型电容器的可行性,进一步提高了电化学电容器的性能。
|
|
|
|
1 |
史才军,傅国飞,唐明述,吴学权;SrO·SiO_2的水热合成[J];硅酸盐通报;1991年02期 |
2 |
徐家宁,杨国昱,徐吉庆;新型杂多化合物Na_2VOP_2O_7的水热合成及表征[J];吉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4年02期 |
3 |
庞广生,冯守华,徐如人,洪茂椿;NaVPO_5晶体的水热合成与结构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8年12期 |
4 |
陆彩飞,王秀峰,苗鸿雁,罗宏杰;水热合成纳米硅酸锆工艺因素分析[J];中国粉体技术;1999年05期 |
5 |
栾国有,王明辉,王恩波,韩正波,由万胜;新型超分子化合物(NH_3CH_2CH_2NH_2)_3[PW_(12)O_(40)]·11H_2O晶体的水热合成与表征[J];分子科学学报;2000年04期 |
6 |
曾庆新,李宏飞,李亚丰,杨国昱,徐吉庆;新型化合物[Ni(en)_2V_6O_(14)]_n的水热合成与晶体结构[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2年12期 |
7 |
刘晓瑭,谢德民,石春山;CaBPO_5∶RE(RE=Eu,Tb)的水热合成及其发光特性[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4年02期 |
8 |
韩冰,杨桂琴,严乐美,孙美莲;水热法制备纳米尖晶石型NiFe_2O_4及表征[J];广东化工;2004年01期 |
9 |
金盈,吴友吉,吴之传,陈玉村;Ag_2Se纳米晶的水热合成及表征[J];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
10 |
张炜,许小青,陈元涛,力虎林;水热法制备Se纳米棒[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
11 |
李宝光;胡源;陈祖耀;;甘氨酸存在条件下水热合成可层离双氢氧化物(英文)[J];化学物理学报(英文版);2006年03期 |
12 |
何光裕;黄勇;卑凤利;汪信;孙小强;;超分子化合物(APH)_2(H_4P_2Mo_5O_(23))·2H_2O的水热合成和性质[J];精细化工;2006年08期 |
13 |
张元广;陈友存;;MnOOH纳米棒的低温水热合成[J];无机材料学报;2006年05期 |
14 |
宋旭春;郑遗凡;王芸;曹广胜;殷好勇;;Na_3PO_4辅助水热合成WO_3纳米棒[J];无机材料学报;2006年06期 |
15 |
于霞;史振雨;彭军;;Keggin型多金属氧酸盐[Fe(phen)_3]_2[GeMo_8~ⅥMo_4~ⅤO_(40)]·0.5H_2O的水热合成、晶体结构及电化学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
16 |
唐燕超;成岳;朱华清;付登科;;NaA型分子筛膜的水热合成与表征[J];中国陶瓷;2008年02期 |
17 |
王玉芳;李晓玲;;超分子化合物C_(50)H_(44)N_4O_8的合成与晶体结构[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
18 |
傅海萍;邓惠芳;钟声亮;王尚平;徐蓉;王师金;;简易水热法合成氧化铁纳米立方块[J];材料导报;2008年S3期 |
19 |
夏傲;李永强;苗鸿雁;;矿化剂对水热合成钛酸铋纳米粉体的影响[J];无机盐工业;2009年02期 |
20 |
田俐;陈稳纯;陈琳;梁恩湘;张馨;;水热法合成氢氧化钇纳米管[J];无机材料学报;2009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