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作豆科牧草对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和动态的影响
【摘要】:
本研究从可持续农业和可持续的害虫调控要求出发,着眼于甘肃棉花生产和害虫发生与治理的现状,采用系统调查的研究手段,综合应用群落生态学和种群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连续2年的深入系统研究,对间作豆科牧草(紫花苜蓿、沙打旺、毛苕子和箭筈豌豆)棉田和不同模式间作苜蓿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的结构特征、时序动态、天敌群落组成及动态规律、棉蚜与主要天敌消长动态等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利用棉田间作苜蓿控制棉蚜的生态防治效果。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棉田内间作豆科牧草可以增加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的物种数,间作紫花苜蓿、沙打旺、毛苕子、箭筈豌豆棉田和单种棉田的节肢动物物种数分别为81、76、75、72和68种。棉田内间作豆科牧草还可提高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的益害比,间作紫花苜蓿、毛苕子、沙打旺、箭筈豆棉田和单种棉田的节肢动物群落的益害比分别为0.0734、0.0625、0.0608、0.0531和0.0259。
2.间作豆科牧草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的均匀度、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大于单种棉田,均匀度对多样性的影响大于物种丰富度对多样性的影响,而优势集中性和优势度指数小于单种棉田。间作豆科牧草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的主要物种是:棉蚜、棉叶蝉、敦煌叶螨、盲蝽类、棉蓟马、多异瓢虫、蜘蛛类、褐斑和瓢虫、小花蝽、草蛉类等。蜘蛛类、暗色姬蝽、食蚜蝇类、多异瓢虫、草蛉类和棉蚜的生态位宽度分别为0.7814-0.8563、0.6398-0.8689、0.5973-0.7642、0.5969-0.7132、0.5531-0.6163和0.2428-0.3405。在供试的4种豆科牧草中,间作紫花苜蓿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的个体数(N)、物种数(S)、物种丰富度(R)、优势度(d)、优势集中性(C)、均匀度(J)、多样性指数(H)显著地优于其他3种牧草间作棉田。
3.间作苜蓿带棉田的4个处理中,捕食性天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优势度指数及多样性指数均高于单种棉田,尤以每隔1膜间作75cm宽苜蓿带棉田的相关特征指数为最高。捕食性天敌种群以小花蝽、星豹蛛、多异瓢虫、十一星瓢虫、三突花蛛、短翅细腹食蚜蝇、七星瓢虫和草间小黑蛛的生态位宽度较大。瓢虫类、蜘蛛类、草蛉类和花蝽类的相对丰盛度分别为:0.2059-0.3035、0.2229-0.2495、0.1524-0.1958和0.1199-0.1825。
4.每隔1膜间作75cm、50cm宽苜蓿带,每隔2膜、3膜间作50cm宽苜蓿带棉田的百株捕食性天敌个体数,分别是单种棉田的249%、205%、164%和135%。与单种棉田相比,间作苜蓿棉田内的瓢虫、蜘蛛、草蛉种群数量有大幅度的增长,每隔1膜间作75cm宽苜蓿带处理区分别增长了318.0%、120.9%和79.6%;每隔1膜间作50cm宽苜蓿带处理区分别增长了204.7%、103.3%和70.6%。特别是在6月25日和7月25日的两次刈割苜蓿后,捕食性天敌群落数量增长十分明显。
5.在整个调查期间(5月15日至8月18日),单种棉田平均棉蚜种群数量分别是每隔1膜、2膜、3膜间作50cm宽苜蓿带棉田和每隔1膜间作75cm宽苜蓿带棉田的554%、421%、3295和781%。在棉蚜种群增长初期刈割苜蓿(6月25日)后10天,单种棉田平均棉蚜种群数量分别是每隔1膜、2膜、3膜间作50cm宽苜蓿带棉田和每隔1膜间作75cm宽苜蓿带棉田的542%、407%、332%和896%。第二次刈割苜蓿(7月25日)后5天,单种棉田平均棉蚜数量分别是每隔1膜、2膜、3膜间作50cm宽苜蓿带棉田和每隔1膜间作75cm宽苜蓿带棉田的3 591%、1 849%、814%和5 070%。间作苜蓿带棉田中,天敌对棉蚜种群增长的控制效应十分显著。
6.通过棉花产量测定,每隔1膜间作50cm宽苜蓿带棉田的皮棉产量为5461.80 kg/hm~2、每隔1膜间作75cm宽苜蓿带棉田为5298.75 kg/hm~2、每隔2膜间作50cm宽苜蓿带棉田为5017.95 kg/hm~2、单种棉田(防治)为4853.10kg/hm~2、每隔3膜间作50cm宽苜蓿带棉田为4719.15 kg/hm~2、单种棉田(不防治)为4173.15 kg/hm~2。
|
|
|
|
1 |
师光禄,曹挥,戈峰,夏乃斌,李镇宇;不同类型枣园节肢动物群落营养层及优势功能集团的组成与多样性时序动态[J];林业科学;2002年06期 |
2 |
李文香,刘顺,魏国树,赵斌涛;转Bt基因棉对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及潜在问题分析[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3年S1期 |
3 |
刘志诚,叶恭银,胡萃,Swapan K.DATTA;转cry1 Ab/cry1 Ac基因籼稻对稻田节肢动物群落影响[J];昆虫学报;2003年04期 |
4 |
师光禄,曹挥,席银宝,夏乃斌,李镇宇;枣园节肢动物群落优势功能集团的空间时序动态及其相关性[J];林业科学;2003年04期 |
5 |
姬华,姚举,马祁,张新民,王东,张云胜;棉田与相邻荒漠过渡带节肢动物群落特征的初步研究[J];新疆农业科学;2004年05期 |
6 |
冯津,李登科,刘素琪,曹挥,师光禄;不同生境枣园节肢动物群落的动态[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
7 |
邹运鼎;李昌根;毕守东;巫厚长;陈向阳;李芬;周夏芝;林雪飞;;群落结构特征参数对葡萄园节肢动物群落作用的比较[J];应用生态学报;2006年06期 |
8 |
王有年;张铁强;李奕松;刘素琪;苗振旺;李登科;师光禄;;枣园节肢动物群落的时间动态[J];生态学杂志;2007年08期 |
9 |
李先秀;毕守东;邹运鼎;付文锋;陶金昌;赵鹏;公茂莲;徐增恩;徐玉蕊;王晓翠;;两种药剂对杏园节肢动物群落的扰动及对蚜虫防治效果[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24期 |
10 |
梁兴贵;;栗园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09期 |
11 |
姜文虎;刘军侠;曹利华;;城市绿地节肢动物群落组成及结构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
12 |
王丽艳;朱莹;丛斌;李德刚;;寒地稻田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调查[J];植物保护;2009年03期 |
13 |
叶世森;赵士熙;;我国果园节肢动物群落研究进展[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
14 |
宋备舟;王美超;孔云;姚允聪;吴红英;胡竞辉;亓丽萍;毕宁宁;;梨园芳香植物间作区节肢动物群落的结构特征[J];中国农业科学;2010年04期 |
15 |
李继虎;何余容;吴仁波;管楚雄;李赤;于莉;;甘蔗田节肢动物群落的结构及特征[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
16 |
金翠霞,吴亚,王冬兰;稻田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J];昆虫学报;1990年03期 |
17 |
尤民生,陶方玲,庞雄飞;稻田节肢动物群落相似性的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1991年02期 |
18 |
尤民生;吴中孚;;福州郊区稻田节肢动物群落的结构和动态[J];福建农学院学报;1992年01期 |
19 |
周爱农,潘月华,陈道法;上海郊区甘蓝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动态[J];上海农学院学报;1994年03期 |
20 |
郭玉杰,王念英,赵军华, 胡国文,唐健,吴进才,蒋金炜,陈俊炜;4种生态类型稻区节肢动物群落的基本组成与结构特征分析[J];生态学报;1995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