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不同粒径颗粒物污染特征及沙尘天气对其影响的研究
【摘要】:
沙尘暴作为一种灾害性天气不仅对工农业生产产生严重的直接危害,而且由此形成的沙尘气溶胶通过多种途径对气候、环境、生态和人体健康等多方面造成的滞后、持续、长期的间接危害更加严重。因此,在环境问题日趋突出的今天,深入研究沙尘暴对城市大气环境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我国西北五省(区)及内蒙古自治区1954~2005年235站的沙尘暴观测资料、2000~2008年北方17个环保重点城市API指数资料、2005~2007年兰州市不同粒径大气颗粒物(TSP、PM_(10)、PM_(2.5)和PM_(1.0))浓度监测资料以及2007年4~5月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SACOL)PM_(10)浓度监测资料、铁塔梯度观测资料和超声资料,在分析近52年来我国北方中西部地区沙尘暴气候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沙尘天气造成的颗粒物污染对我国北方城市大气环境的影响,并较为全面、深入地分析了沙尘重点影响地区——兰州市的不同粒径颗粒物污染特征以及不同类型典型天气过程对其颗粒物污染影响的变化规律及其产生机制。主要结论如下:
(1)我国北方中西部沙尘暴发生日数的年变化特征可划分为四大类型,即春季型、冬春夏型、春夏型和冬春型,它们分别占总数的29.7%、29.7%、27.1%和13.5%,除冬春型冬季沙尘暴发生最多外,其它类型均为春季最多。沙尘暴日变化和持续时间分布规律也分别划分为三种类型。沙尘暴的时间变化特征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这一差异是某一时期内强风、沙尘源和不稳定层结三者在不同地区配置情况差异的综合反映。尽管近年来我国北方城市大气环境治理力度明显加大,北方多数环保重点城市的大气颗粒物污染状况依然严重,这主要与沙尘天气影响有关。春季沙尘输送对北方城市颗粒物污染的平均影响程度自西向东降低,其中对银川、兰州和西宁的影响程度最大。沙尘暴天气发生期间,各地颗粒物污染程度自强沙尘暴中心区向外围逐渐减轻。即使在并未出现沙尘天气的地区,在上游沙尘输送的作用下其颗粒物浓度也会受到较大影响。
(2)沙尘重点影响地区——兰州市的不同粒径大气颗粒物(TSP、PM_(10)、PM_(2.5)和PM_(1.0))污染特征分析表明,粗颗粒物(TSP和PM_(10))浓度的年变化呈双峰型分布,特别是4月份出现的主峰值有别于其他城市;而细颗粒物(PM_(2.5)和PM_(1.0))的年变化则呈单峰型分布,峰值在12月;这一差异反映出春季沙尘天气明显加剧兰州市粗颗粒物污染,而由于其风扩散效应则降低细颗粒物污染浓度。正常情况下(无沙尘)兰州市粗颗粒物日变化为双峰型;而沙尘天气影响期间,受沙尘天气的影响午后增加了一个浓度高峰,其日变化变为三峰型。另外,粗、细颗粒物在边界层大气中的稀释扩散过程也存在明显差异。上游地区大风沙尘天气是影响兰州市颗粒物污染状况的重要因素,其中青海地区和河西地区对其影响最大。
(3)关于不同类型典型天气过程对兰州市不同粒径颗粒物(TSP、PM_(>10)、PM_(2.5~10)、PM_(2.5)和PM_(1.0))浓度影响的研究表明:沙尘天气发生时兰州市颗粒物污染严重,PM_(2.5~10)浓度升幅最大,不同粒径颗粒物浓度的变化规律存在差异。降水对颗粒物浓度的影响以湿清除为主,粗粒子的清除率明显高于细粒子。不同类型的降水对颗粒物的清除率存在明显差异,对流性降水对TSP、PM_(>10)和PM_(2.5~10)的清除率是相同降水量锋面降水的数倍,这是由它们不同的产生机制和降水特征造成的。冷锋对颗粒污染物的影响也以清除为主,粗粒子的清除率较高。根据冷锋过境初期颗粒物浓度变化趋势,冷锋可分为先升后降型和直降型。先升后降的变化特征是冷锋对颗粒污染物与气态污染物浓度影响的重要差别之一。
(4)为了更好地探讨典型天气过程中兰州地区颗粒物污染的形成机制,对沙尘、冷锋等不同类型典型天气过程中兰州地区大气边界层结构和湍流输送特征及其与颗粒物污染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沙尘天气过境前,边界层有较强逆温出现;随着沙尘天气爆发,逆温层被破坏,混合层迅速发展,边界层低层温度和湿度垂直梯度变得很小,而风速垂直梯度则增大;此时随着风速迅速增大,PM_(10)浓度骤增。沙尘过境期间垂直湍流输送强烈,经向和纬向动量均是向下输送的(其中经向输送较强)。上游有明显沙尘输送时,沙尘浓度峰值落后于风速峰值。先升后降型冷锋过境初期对颗粒物浓度的影响机制与沙尘天气类似。动量下传特别是经向动量下传是造成沙尘天气和先升后降型冷锋过境初期颗粒物严重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
|
|
|
1 |
卢西顺;沙尘对空气的污染与预报[J];陕西气象;2001年06期 |
2 |
李令军;北京沙尘天气污染利弊的个例分析[J];地学前缘;2002年02期 |
3 |
张丹梅;近50年阜新地区沙尘天气变化分析[J];辽宁气象;2003年02期 |
4 |
张利平;王春红;胡建军;;乌鲁木齐国际机场一次强沙尘天气分析[J];空中交通管理;2005年05期 |
5 |
郑新江,罗敬宁,陆文杰,潘锡元,董超华;2000年3-4月卫星监测沙尘天气分析[J];遥感信息;2000年02期 |
6 |
方翔,郑新江,陆均天,孙家民,屠志方,李梦先,王国胜,周卫东;2002年春季北京沙尘天气成因及源地分析[J];国土资源遥感;2002年04期 |
7 |
白鹤群;;北京消失的湖泊[J];地图;2006年03期 |
8 |
刘爱霞
,周慧;我市开展沙尘天气监测预报及防治对策研究[J];天津科技;2001年05期 |
9 |
刘鸿雁,田育红,丁登;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和河北坝上地区不同地表覆盖类型对北京沙尘天气物源的贡献[J];科学通报;2003年11期 |
10 |
;中国沙尘暴源区沙尘天气首次减少[J];草业科学;2009年12期 |
11 |
郑新江,罗敬宁,陆文杰;2000年春季沙尘天气的监测、评估与对策[J];甘肃气象;2001年02期 |
12 |
王国勤,尤莉;2002年沙尘暴发生特点、原因及2003年春季沙尘天气展望[J];内蒙古气象;2003年01期 |
13 |
邵亚平;沙尘天气的数值预报[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4年01期 |
14 |
邹旭恺;张强;;2006年沙尘天气解析[J];中国减灾;2006年05期 |
15 |
陈大兴;;2006年一季度宁夏沙尘天气实况监测[J];科技资讯;2006年31期 |
16 |
全林生,时少英,朱亚芬,钱维宏;中国沙尘天气变化的时空特征及其气候原因[J];地理学报;2001年04期 |
17 |
王式功,王金艳,周自江,尚可政,杨德保,赵宗锁;中国沙尘天气的区域特征[J];地理学报;2003年02期 |
18 |
张平,杨德保,尚可政,王式功;2002年春季中国沙尘天气与物理量场的相关分析[J];中国沙漠;2003年06期 |
19 |
张凯,高会旺,张仁健,盛立芳,毛震,朱燕君;2000~2002年青岛地区沙尘天气分析[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4年03期 |
20 |
杨素梅;;睁眼细看沙尘暴[J];知识就是力量;2006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