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盆地北缘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及其意义
【摘要】:
青藏高原是全球独特的地域单元,它的隆升是新生代地质史上的重大的事件,其演化发展对全球气候变化有着巨大的影响。近几十年,青藏高原的研究已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但是,迄今为止,对青藏高原隆升的时间、过程、幅度和形式以及高原隆升的资源环境效应等问题,尚未取得一致的认识。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大地构造位置处于亚洲中轴构造域和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的结合部位,为阿尔金山、祁连山和昆仑山所围限,中、新生代有着复杂的成盆机制和构造演化过程。主要来自于周边山地的沉积物完整地保存了新生代以来高原隆升和盆地演化的详细信息。
柴达木盆地新生界碎屑锆石裂变径迹年龄的研究结果表明,沉积物主要蚀源区是遭受海西—印支运动影响的盆地周缘山地。揭示出蚀源区发生过多次的(热)构造运动(~373Ma、295~335Ma、280~285Ma、260~275Ma、235~260Ma、220~230和215~225Ma)。说明青藏高原北部在前新生代具有多阶、同步整体隆升特点。
16个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结果显示,裂变径迹年龄大于地层年龄的样品揭示了母岩物源区存在多次构造热事件,其对应的时间分别为143~183Ma、97~109Ma、86~89Ma、50~58Ma和~36Ma。在裂变径迹年龄小于地层年龄的样品中,样品的年龄集中于二个年龄段:43.5~47.6Ma,117Ma.。反映了研究区的两次构造热事件。综合全部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数据可知,柴达木盆地北缘在中、新生代存在五期隆起事件,其时间为早中侏罗世、早白垩世、晚白垩世、古新世和始新世。说明进入新生代,柴达木盆地及其周缘山带构造活动具有强-弱-强的特征。
|
|
|
|
1 |
刘栋梁;方小敏;王亚东;张伟林;高军平;;平衡剖面方法恢复柴达木盆地新生代地层缩短及其意义[J];地质科学;2008年04期 |
2 |
尹成明;任收麦;田丽艳;;阿尔金断裂对柴达木盆地西南地区的影响——来自构造节理分析的证据[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1年03期 |
3 |
任收麦;葛肖虹;杨振宇;林源贤;胡勇;刘永江;Johann GENSER;Andrea B.RIESER;;~(36)Cl断代法应用于青藏高原末次快速隆升的构造事件研究[J];地质学报;2006年08期 |
4 |
高军平;彭杨宏;宋春晖;袁万明;李生喜;;柴达木盆地新生界碎屑锆石FT年龄对蚀源区的约束[J];世界地质;2009年02期 |
5 |
曾融生;阚荣举;何傳大;;柴达木盆地的低頻地震工作[J];科学通报;1960年10期 |
6 |
拜永山;任二峰;范桂兰;许长青;;青藏高原西北缘祁漫塔格山中新世快速抬升的磷灰石裂变径迹证据[J];地质通报;2008年07期 |
7 |
曾融生;阚荣举;何传大;李彭年;;柴达木盆地低频地震探测结晶基底的工作方法[J];地球物理学报;1960年02期 |
8 |
高学忠;;柴达木盆地西北部地下水水化学[J];西北地质;1981年02期 |
9 |
周光第;;柴达木盆地城墙沟组的定义、时代及其分布[J];西北地质;1986年02期 |
10 |
黄汉纯;周显强;王长利;;柴达木盆地构造演化与石油富集规律[J];地质论评;1989年04期 |
11 |
尚尔杰;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第三系构造基本样式及石油地质意义[J];现代地质;2001年04期 |
12 |
孙镇城,乔子真,杨革联,张海泉,景民昌,杨藩,孙乃达;柴达木盆地归属问题[J];古地理学报;2002年01期 |
13 |
张彭熹;;柴达木盆地盐湖资源开发问题浅析(报告提纲)[J];青海国土经略;2002年S1期 |
14 |
谢庆宾,管守锐;从岩相古地理看柴达木盆地侏罗系的油气前景[J];古地理学报;2003年04期 |
15 |
刘志宏,杨建国,万传彪,刘振文,张立国;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中生代盆地性质探讨[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4年06期 |
16 |
曹国强,陈世悦,徐凤银,彭德华,袁文芳;柴达木盆地西部中——新生代沉积构造演化[J];中国地质;2005年01期 |
17 |
操成杰,王小凤;柴达木盆地近SN向构造形成机制与油气成藏意义[J];地质力学学报;2005年01期 |
18 |
李青梅;;柴达术盆地生物气资源概述[J];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21期 |
19 |
王发科;苟日多杰;祁贵明;王胜仓;李兵;郭晓宁;;柴达木盆地气候变化对荒漠化的影响[J];干旱气象;2007年03期 |
20 |
石秀云;祁得兰;李兵;;2010年12月13~16日柴达木盆地寒潮天气过程分析[J];青海科技;2011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