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亚主义与冷战后俄罗斯外交
【摘要】:
在俄罗斯对其国家身份的寻找过程中,出现过几个不同的思想流派,欧亚主义是其中的代表之一。欧亚主义经历了一个“兴起——沉寂——复兴”的发展历程,它既是基于欧亚大陆这一特殊地缘政治基础的理论探索,也是俄罗斯独特的历史文化的产物。
欧亚主义思想的发展对俄罗斯外交理念的成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冷战后,俄罗斯外交可大致划分为叶利钦时期、普京时期和“梅普组合”时期。叶利钦“一边倒”的亲西方外交政策遭受挫折之后,开始转向东西并重的“双头鹰”外交,新欧亚主义思想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并进一步影响着普京时期的外交。随着伊拉克战争的爆发,2004年以后俄罗斯的外交政策开始变被动为主动,反对美国的单边主义,推动建立多极世界,积极发展亚太外交,其独立性、强国性特点日益突出,在地区热点中发挥着越来越积极的作用。2008年5月,梅德韦杰夫当选俄总统,在外交政策上继承了普京外交,在强调国家利益的同时,既体现出谨慎和温和的一面,又在一些问题上展示出其“现实+预防性”的强硬姿态。
可以看出,冷战后俄罗斯外交政策的发展演变是对苏联解体这一“世纪性地缘政治灾难”的回应,新欧亚主义作为对大西洋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扬弃,影响着俄罗斯外交的全过程。在新欧亚主义的影响下,俄罗斯外交呈现出非对抗性、平衡性、务实性、独立性和主动性等特点。
欧亚主义影响下的俄中关系在冷战后整体发展良好,特别是在普京时期,中俄解决了边界问题,经贸、文化领域的合作不断加强,在上合组织及反恐问题上的合作不断深化。但是俄中关系的发展仍然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比如移民问题、“中国威胁论”、经济合作的薄弱、外交文化的碰撞等等。求同存异,加强引导,才是保证中俄关系良性发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