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TRMM卫星对强对流天气中闪电活动、雷达反射率及冰散射的研究
【摘要】:
雷暴电活动与冰晶、软雹和过冷水等微物理参量以及上升气流速度紧密相关,因此,闪电资料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提供云中的微物理过程和动力过程的相关信息。热带测雨卫星(TRMM)能够对闪电活动、三维雷达反射率、冰散射信号等进行同步观测,为研究闪电活动与强对流云的微物理和动力参量的关系提供了条件。本文利用TRMM卫星携带的测雨雷达(PR)、闪电成像仪(LIS)和微波辐射计(TMI)的同步探测资料,分析了46个西北太平洋地区热带气旋和9次中国陆地飑线过程的闪电活动、雷达反射率和冰散射信号的分布特征,并进一步研究了闪电的发生与雷达反射率和冰散射信号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结论如下:
1.强度较弱的热带气旋平均闪电频数相对较高。热带气旋强度不同,闪电的空间分布也有差别,热带风暴、强台风和超强台风阶段眼壁区闪电密度较大,而其他阶段则是外雨带闪电密度较大。热带气旋大部分区域被层云和弱对流降水控制。计算发现,约80%的闪电发生在7 km高度雷达反射率因子大于35 dBZ或微波亮温低于200 K的区域。在同等大小的雷达反射率因子下,闪电更易发生在台风和强热带风暴阶段,超强台风阶段发生闪电的雷达反射率因子阈值最高。
2.对强度达到台风级别的热带气旋降水区域分为眼壁区、内雨带、外雨带研究发现,眼壁区雷达反射率因子和冰散射信号均最强,在相同高度、相同累积概率情况下,眼壁区雷达反射率因子要比热带气旋其他区域大2~5 dBZ。在同等大小的雷达反射率因子和冰散射信号下,闪电更易发生在外雨带,眼壁区发生闪电的雷达反射率因子或冰散射阈值较大。
3.对TRMM卫星观测到的我国九次飑线过程的分析发现,闪电绝大部分发生在对流降水区,占总闪电数的82.9%。在对流单体尺度上,含闪电单体7 km最大雷达反射率因子一般大于35 dBZ,6 km与9 km雷达反射率因子之差在15 dBZ以下,单体最大雷达反射率因子廓线能够较好的表示单体闪电频数。对流单体闪电频数与冰含量的相关性较好,相关系数为0.72。
|
|
|
|
1 |
郄秀书,R.Toumi,周筠珺;青藏高原中部地区闪电活动特征及其对对流最大不稳定能量的响应[J];科学通报;2003年01期 |
2 |
张廷龙,郄秀书,袁铁,熊亚军,张彤;青藏铁路沿线闪电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J];高原气象;2004年05期 |
3 |
马明,陶善昌,祝宝友,吕伟涛;1997/1998ElNio期间中国南部闪电活动的异常特征[J];中国科学D辑;2004年09期 |
4 |
王易秋,石定朴;利用闪电资料分析冷锋过程的中小尺度系统[J];气象;1991年07期 |
5 |
于怀征;张民凯;陈志超;袁安芳;;山东省闪电活动与降水关系的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20期 |
6 |
张腾飞;许迎杰;张杰;段旭;尹丽云;;云南省闪电活动时大气相对湿度结构特征[J];应用气象学报;2010年02期 |
7 |
曾晓梅;;新一代气象卫星闪电探测仪[J];气象科技;2009年01期 |
8 |
赵丽娟;牛生杰;张羽;于华英;徐峰;;雷州半岛盛夏闪电活动特征及其与降水的联系[J];高原气象;2009年03期 |
9 |
胡先锋;张文;石春玲;;胜利油田主体地区闪电活动气候特征[J];山东气象;2010年04期 |
10 |
Frederik R. Mosher;郑志超;;国家强风暴预报中心(NSSFC)对1988年闪电资料的评价[J];气象科技;1990年06期 |
11 |
王义耕;陈渭民;刘洁;;TRMM卫星观测到的华南地区的闪电时空分布特征[J];热带气象学报;2009年02期 |
12 |
冯桂力;胡先锋;李采莲;王洁;;青岛地区闪电活动气候特征[J];陕西气象;2009年S1期 |
13 |
于怀征;赵玉洁;张文琴;袁安芳;;山东省雷电活动的时空变化特征[J];山东气象;2009年04期 |
14 |
左迎芝;朱睦正;宋佰春;袁安芳;陆桂荣;;鲁南地区闪电与温湿度的关系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08期 |
15 |
王义耕;刘洁;王介君;麦博儒;陈倩;;卫星观测的西南地区闪电的时空分布[J];大气科学学报;2010年04期 |
16 |
王俊芳;曹冬杰;卢红;王东方;;西藏羊八井地区的闪电活动特征[J];高原气象;2011年03期 |
17 |
杨水泉;熊晓洪;;利用LIS/OTD格点资料分析西南地区闪电活动的气候分布特征[J];广西气象;2006年S3期 |
18 |
王艳;张义军;马明;;卫星观测的我国近海海域闪电分布特征[J];应用气象学报;2010年02期 |
19 |
郑栋,孟青,吕伟涛,张义军,柴秀梅,马明;北京及其周边地区夏季地闪活动时空特征分析[J];应用气象学报;2005年05期 |
20 |
陈军;蔡萍;陈渭民;;舟山群岛雷电活动的特征分析[J];气象科学;2008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