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昆仑山黄土与亚洲内陆干旱化
【摘要】:
亚洲内陆干旱化被认为是晚新生代以来全球气候恶化的一个重要标志。研究表明,干旱化过程所产生的粉尘被季风和西风环流带到沙漠外围,沉降在黄土高原、北太平洋乃至格陵兰地区,通过“阳伞效应”、“冰核效应”和“铁肥料效应”等一系列物理化学过程对中亚干旱区乃至全球气候产生巨大的影响,是全球海陆气耦合变化中关键的连接纽带。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尤其是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亚洲粉尘最重要的源区之一,目前我们对这一地区的演化历史及其对东亚环境的影响了解还相当粗略,对于亚洲内陆干旱化的驱动机制的理解也有待深入。
西昆仑山北坡发育有中国极端干旱区厚度最大的黄土,紧邻我国重要粉尘源地——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沙漠发生尘暴将粉尘扬起并沉降在昆仑山北坡堆积而成,直接记录内陆地区干旱演化历史。我们于2006~2007年在西昆仑山北坡开展钻探工作,钻穿黄土地层,获取了深达671m的黄土岩芯,为揭示塔克拉玛干沙漠和中亚干旱区的形成演化以及其与青藏高原隆升和全球变化的关系提供了难得的宝贵材料。本论文通过对前207m黄土岩芯进行的地层学、古地磁与岩石磁学和古气候记录研究,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
(1)前207m的西昆仑山黄土岩芯时代约为0.95Ma,根据沉积速率推算,671m的黄土岩芯底界年代可达上新世,是中亚地区已知的时代最老、厚度最大的风成黄土地层。
(2)西昆仑山黄土的磁化率和碳酸钙古气候意义与黄土高原黄土有着明显的不同。岩石磁学分析表明,西昆仑山黄土的主要载磁矿物为磁铁矿和磁赤铁矿,同时还含有少量的针铁矿、赤铁矿。该地区磁化率的变化主要受源区粗颗粒的软磁性矿物含量的影响,成壤作用形成的细颗粒磁性矿物对磁化率的贡献极小,这一结论也得到了表土样品岩石磁学实验的支持,而磁化率在0.5Ma左右急剧升高,也主要与该时期干旱化加剧导致的源区扩大有关。此外,西昆仑山黄土碳酸钙含量随着降水量的增加呈逐渐增多的趋势,也与黄土高原地区碳酸钙含量随降水量的增加而减少有着本质的区别。对于西昆仑山黄土碳酸钙含量的这种变化,我们初步推测可能主要与极端干旱地区特殊的地表过程有关。
(3)各气候代用指标的综合分析表明,近1Ma以来中国西北内陆极端干旱区气候总体上呈持续变干的趋势,其干旱化过程主要经历了五个演化阶段:0.95-0.87 Ma(207~191m),相对湿润阶段;0.87-0.52Ma(191~111m),干旱化发展阶段;0.52-0.33Ma(111~67m),干旱化强烈发展阶段;0.33-0.13Ma(67~30m),现代干旱环境格局的调整过渡阶段;0.13-0Ma(30~0m),现代干旱化格局的形成阶段。并存在有四次重大的干旱化事件。其中,0.87Ma左右的干旱化事件可能是全球气候变化以及构造活动双重作用的结果;推测0.52Ma和0.13Ma左右的干旱化事件主要受控于青藏高原的隆升;0.35Ma左右的干旱化事件的触发机制目前不是十分明确,还需要更多的证据支持。
|
|
|
|
1 |
;亚洲内陆荒漠化至少起源于2200万年[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2年03期 |
2 |
孙有斌,安芷生;晚新近纪亚洲内陆的干旱化趋势[J];地学前缘;2002年02期 |
3 |
孙有斌,安芷生;最近7 Ma黄土高原风尘通量记录的亚洲内陆干旱化的历史和变率[J];中国科学D辑;2001年09期 |
4 |
姚玉鹏;黄土古气候学研究取得新进展[J];自然科学进展;2002年06期 |
5 |
方小敏;徐先海;宋春晖;韩文霞;孟庆泉;鸟居雅之;;临夏盆地新生代沉积物高分辨率岩石磁学记录与亚洲内陆干旱化过程及原因[J];第四纪研究;2007年06期 |
6 |
鹿化煜;王先彦;李郎平;;晚新生代亚洲干旱气候发展与全球变冷联系的风尘沉积证据[J];第四纪研究;2008年05期 |
7 |
周玖;重力不稳定性与亚洲内陆三角形地震区地球动力学特征[J];西北地震学报;1990年04期 |
8 |
李斌;世界最大黄土高原这样形成[J];生态经济;2003年06期 |
9 |
安芷生;亚洲季风演化、北半球大冰期的发展与喜马拉雅—青藏高原隆升[J];中国基础科学;2001年08期 |
10 |
陈骏,安芷生,刘连文,季峻峰,杨杰东,陈旸;最近2.5Ma以来黄土高原风尘化学组成的变化与亚洲内陆的化学风化[J];中国科学D辑;2001年02期 |
11 |
徐朗然,傅坤俊,何善宝,张振万;黄土高原豆科植物区系的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1992年02期 |
12 |
李斌;我国为何形成世界最大的黄土高原[J];科学大观园;2003年06期 |
13 |
安芷生;张培震;王二七;王苏民;强小科;李力;宋友桂;常宏;刘晓东;周卫健;刘卫国;曹军骥;李小强;沈吉;刘禹;艾莉;;中新世以来我国季风-干旱环境演化与青藏高原的生长[J];第四纪研究;2006年05期 |
14 |
汤懋苍,江灏,柳艳香,郭维栋;全球各类旱区的成因分析[J];中国沙漠;2002年01期 |
15 |
侯战方;张军;宋春晖;李吉均;刘佳;刘善品;惠争闯;彭廷江;;青藏高原天水盆地中新世沉积物碳氧同位素对古气候演化的指示[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1年03期 |
16 |
周永恒;;新疆的绿蟾蜍[J];新疆农业大学学报;1983年03期 |
17 |
阿琼;;亚洲居民身材的高矮[J];化石;1986年02期 |
18 |
孙有斌,周杰,安芷生;晚新生代黄土高原风尘堆积与粉尘源区干旱化问题[J];地学前缘;2001年01期 |
19 |
杨胜利;方小敏;史正涛;宋春晖;;青藏高原东部边缘“成都黏土”粒度记录的约500kaBP的干旱化增强事件[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8年02期 |
20 |
方小敏;吴福莉;韩文霞;王亚东;张玺正;张伟林;;上新世-第四纪亚洲内陆干旱化过程——柴达木中部鸭湖剖面孢粉和盐类化学指标证据[J];第四纪研究;2008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