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亚大陆关键区阻塞高压及其与我国冬季灾害性天气气候关系的研究
【摘要】:
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阻塞高压(或简称阻高)便逐渐得到国内外气象科技工作者们的广泛关注,这主要是由于阻塞高压的形成与维持可以引起区域乃至半球范围的大尺度气团动量和热量的强烈经向交换,导致大范围的天气气候异常,造成严重的气象灾害。因此,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对欧亚大陆关键区的阻塞高压进行深入研究,这对于揭示大气环流异常与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及进一步提高中期天气预报准确率都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首先对现有的阻塞高压指数进行归纳总结,大致划分为四种。选取2008年初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期间的阻塞高压为个例,并结合国内外的研究,全面对比分析了这四种阻塞高压定量表征方法的优缺点。此后,在阻塞高压指数对比的基础上,选择能反映阻高动力学和热力学本质并且检索效果较好的阻高指数—PV—θ指数,对欧亚大陆影响我国天气气候较大的三个关键地区(乌拉尔山、贝加尔湖和鄂霍茨克海)阻塞高压进行了统计分析,进一步研究了阻塞高压与热带海洋地区ENSO,中高纬度PNA、NAO以及EA遥相关型等大尺度模态的关系。最后,着重研究了欧亚大陆三个关键地区阻塞高压对于我国冬季灾害性天气气候的影响,主要包括寒潮、低温雨雪冰冻、连阴雨和冬季干旱等。主要结论如下。
1、归纳总结现有的客观定量表征阻塞高压的方法,大致可划分为:距平方法、TM方法、PV-θ法和环流型法四种方法。以2008年初中国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期间阻塞高压事件为例,逐一分析了各种客观定量表征的阻塞高压方法的优、缺点,通过对比分析发现每一种方法都有其优缺点。相对而言,距平法和TM方法简单易行:环流型法和PV-θ方法客观识别能力较强,应用前景较好。不管怎样,每种阻高客观检索方法作为一种可识别的方法都具有其可行性,研究者和业务部门可以针对具体情况选取适合的方法。比较而言,PV-θ阻高指数是对过去单纯利用高度和环流特征构造阻高指数的一种新的突破,其较强的客观识别能力能更好地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
2、利用PV-θ阻高指数对1950-2008年欧亚大陆三个关键地区阻高活动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这三个关键地区中乌拉尔山的年均阻塞频次是较高的,贝加尔湖和鄂霍茨克海地区的则相对较低。总体上,在乌拉尔山地区,年均阻塞频次在冬春夏季节较多而在秋季较少:贝加尔湖地区阻塞年均频次在冬夏秋季较多,春季较少;鄂霍茨克海年均阻高频次在冬夏季较多,而春秋季节较少;另外,夏季欧亚大陆地区年均阻塞频次在乌拉尔山和鄂霍茨克海地区有非常明显的双阻特征。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1950~2008年,乌拉尔山和贝加尔湖地区的阻高次数和天数有明显的线性增加趋势,而鄂霍茨克海地区,阻高活动也都有线性增加趋势,但并不显著。利用Morlet小波对影响我国天气的三个关键区的阻高活动进行了周期性分析,显示近59年来,乌拉尔山阻高活动主要存在2a和4a的显著性周期:贝加尔湖地区的阻高次数周期性主要体现在1970s到1980s存在的4~5年的显著性周期,鄂霍茨克海地区主要是阻高次数在1970s中期-1990s中期存在6-8a的显著性周期。
3、ENSO对于欧亚大陆三个关键地区阻高活动有直接或间接影响。在El Nino年冬季,欧亚大陆三个关键地区阻高活动被抑制,而在La Nina年三个地区的阻高活动则得到加强:夏季处于发展时期的La Nina年,ENSO活动对于鄂霍茨克海地区的阻高活动有加强作用,相比较而言,处于发展时期的El Nino、处于衰退时期的El Nino和La Nina年夏季,ENSO活动对于三个关键地区阻高的影响都不显著。
4、NAO、EA和PNA型遥相关对于欧亚大陆三个关键地区阻高活动有直接或间接影响。冬(春)季弱NAO有利于乌拉尔山(乌拉尔山和贝加尔湖)阻高形成;夏秋季节NAO对三个关键地区阻高影响较小。冬季强EA不利于三个地区阻塞的形成;在秋季,弱的EA有利于乌拉尔山到贝加尔湖西部地区阻塞高压的形成;春夏季节,EA对于三个关键地区影响不大。弱的PNA在冬季对乌拉尔山和贝加尔湖西部阻塞高压的形成有促进作用;秋季,强的PNA有利于乌拉尔山到贝加尔湖西部地区阻塞高压的形成;PNA在春夏季节对三个关键地区阻塞高压的影响不显著。
5、研究欧亚大陆三个关键地区阻塞高压对于我国冬季灾害性天气(包括寒潮、低温雨雪冰冻,连阴雨以及冬季干旱)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阻塞高压对寒潮天气有重要影响,超过40%的寒潮天气是由阻高过程造成的,阻塞高压长时间维持的稳固形势以及高压北伸带来的北方冷空气对于我国寒潮天气的出现有着非常大的作用。阻塞高压的异常是造成2008年初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重要原因,与1950-2008年的同期相比,2008年1月1日-2月2日期间三个关键地区阻塞高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异常特征:(1)阻高发生日数上:乌拉尔山和贝加尔湖阻高发生日数显著偏多,而鄂霍茨克海地区阻高日数比平均值略微偏少;(2)阻高强度上:乌拉尔山阻塞高压的强度偏强,贝加尔湖和鄂霍茨克海地区阻塞高压的强度则偏弱;(3)阻高发生位置上:乌拉尔山地区最大PV-θ指数发生位置偏东,而贝加尔湖地区最大PV-θ指数发生位置偏西,这种位置的配置说明此次灾害天气过程期间欧亚大陆关键地区阻塞高压在位置上很集中。对1月10日-2月2日南方连阴雨有作用的阻塞高压主要集中在乌拉尔山和贝加尔湖西部地区,阻高对于连阴雨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长时间维持使得分裂出的小槽活动偏多造成冷空气活动频繁,以及强大阻塞高压的维持使得冷空气不断南下补给。分析了阻塞高压对我国冬季干旱所起到的作用,发现在处于干旱事件的冬季,乌拉尔山西部地区容易有阻塞高压的产生;而在没有干早事件发生的冬季,贝加尔湖地区容易有阻塞高压的产生。统计发现,关键地区阻高与冬季干旱的发生有一定的对应关系。研究结果同时也说明影响我国冬季干旱因素很复杂,大气、海洋、青藏高原大地形等因素可能会共同影响我国冬季灾害性干旱气候事件的发生。
|
|
|
|
1 |
章达华;沈永生;刘玉;廖大亮;游火龙;章达宾;陈艳蝶;杨希;;三明市2009年冬季一次强寒潮、雨雪冻雨天气诊断分析[J];大气科学研究与应用;2010年02期 |
2 |
赵玉金;崔庭;吴古会;杨玲;吴定琼;;2011年1月黔西南州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成因初探[J];贵州气象;2011年03期 |
3 |
孙凤华;李丽光;张耀存;;影响中国东北地区气候的关键区、关键时段和关键因子[J];地理科学;2011年08期 |
4 |
;[J];;年期 |
5 |
;[J];;年期 |
6 |
;[J];;年期 |
7 |
;[J];;年期 |
8 |
;[J];;年期 |
9 |
;[J];;年期 |
10 |
;[J];;年期 |
11 |
;[J];;年期 |
12 |
;[J];;年期 |
13 |
;[J];;年期 |
14 |
;[J];;年期 |
15 |
;[J];;年期 |
16 |
;[J];;年期 |
17 |
;[J];;年期 |
18 |
;[J];;年期 |
19 |
;[J];;年期 |
20 |
;[J];;年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