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东缘种子大小变异的进化生态学研究
【摘要】:
对青藏高原东缘106科412属1130种被子植物种子大小的变异模式、种子大小变异与系统发育、植物分布区类型、植物生活史特征、植被类型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并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海拔对种子大小变异的影响,以期揭示青藏高原东缘种子大小变异的进化及生态适应意义。结果如下:
1、青藏高原东缘区系被子植物的种子大小呈现正态分布,种子大小从10-3mg到104mg相差约为6~7个数量级。种子大小主要集中在0.1~10.0mg范围之内,占到总种数的70.53%,属于小种子占优势的区系。整体上种子大小属于中度大小的种子的物种较多,而大种子和小种子的物种较少的分布格局类型。
2、青藏高原东缘区系中,分类学水平纲、目、科均显著影响种子大小,其中,纲能解释11.6%的种子大小变异,目能解释31.4%,科能解释58.2%,与影响和控制种子大小的其它因素相比,科所占的比例最高,因而系统发育是决定种子大小的一个关键因子。
3、无论纲、目、科级分类学水平,种子大小的变异都没有表现出一致的演化方向或演进模式,基本上是靠近基部类群的种子居于中间大小,随着演化水平提高,种子大小向大或者向小的方向变化发展。因而,现存被子植物的种子大小具有明显的适应辐射的演化特点。
4、植物分布区类型不同,种子大小变异存在较大的差异。一般来说,古老类群具有相对较大的种子大小,而年轻类群的种子较小。
5、种子大小变异与植物生活史各种性状如种子扩散方式、植物功能类群、植物生活型、植株高度、寿命、果实类型、开花季节、花期持续时间长短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即使除去系统发育的影响。其中对种子大小变异影响最大的生活史性状是果实类型,其次是扩散模式和植株高度。
6、植被类型也可以显著地影响青藏高原东缘植物区系种子大小的变异。植被类型中种子大小从大到小依次是森林、灌丛、农田、草甸及草地、水生植被、高山流石滩植被、垫状植被、沼泽。
7、青藏高原东缘区系种子大小与海拔呈极显著的线性负相关性。但从整体上看,在海拔3100m处的种子大小居中,随海拔降低或升高,种子分别趋向于变大或变小的方向变化,即种子大小具有适应辐射演化的特点。
8、海拔梯度变化对不同扩散模式、不同分布区类型、不同生活史特征、不同植被类型及各科内种子大小变异的影响没有统一的模式,但存在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无论从哪个方面分析,种子大小都有适应辐射的特点,即以3100m为起点,随海拔降低或升高,种子分别趋向于变大或变小的方向变化,具有明显的趋异分化的特点。
|
|
|
|
1 |
武高林;杜国祯;;植物种子大小与幼苗生长策略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08年01期 |
2 |
武高林;杜国祯;尚占环;;种子大小及其命运对植被更新贡献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06年10期 |
3 |
马文宝;张道远;尹林克;;准噶尔无叶豆地理种群种子萌发特性[J];干旱区地理;2007年05期 |
4 |
郭淑青;齐威;王玉林;马雄;陈学林;杜国祯;;青藏高原东缘海拔对植物种子大小的影响[J];草业学报;2010年01期 |
5 |
何彦龙;王满堂;杜国祯;;不同光照处理下青藏高原克隆植物黄帚橐吾(Ligularia virgaurea)种子大小对其幼苗生长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7年08期 |
6 |
杨霞;梁艳;陈学林;;青藏高原东缘地区常见植物种子大小变异研究[J];生态科学;2007年06期 |
7 |
宗文杰;刘坤;卜海燕;徐秀丽;武高林;;高寒草甸51种菊科植物种子大小变异及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5期 |
8 |
张桂宾;河南种子植物区系地理研究[J];广西植物;2004年03期 |
9 |
柯文山,钟章成,席红安,杨毅,王万贤;四川大头茶地理种群种子大小变异及对萌发、幼苗特征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0年04期 |
10 |
上官铁梁,张峰,刘玉山;山西朔县种子植物区系及其生态经济意义[J];武汉植物学研究;1991年04期 |
11 |
傅德志,李奕,薛艳红;中国种子植物区系定量化研究——Ⅰ区域性种子植物区系研究实用程序工作原理(QX—系列程序)[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1992年00期 |
12 |
谢国文;;江西云山木本植物资源的区系地理分布[J];资源开发与市场;1993年01期 |
13 |
傅德志,左家哺;中国种子植物区系定量化研究──Ⅲ.区系指数(Flora Index)[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1995年04期 |
14 |
王一峰,廉永善,张继;甘肃忍冬科植物区系地理[J];西北植物学报;1997年06期 |
15 |
上官铁梁;恒山种子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分析[J];西北植物学报;2001年05期 |
16 |
尹爱国,苏志尧,陈北光,刘惠明;广州白云山常绿阔叶林区系成分分析[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
17 |
张荣京,邢福武,陈红锋,严岳鸿,韦强;广东石门台自然保护区的蕨类植物区系分析[J];植物研究;2005年03期 |
18 |
张建新,胡伯智,王昌腾;大山峰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研究[J];浙江林业科技;2005年03期 |
19 |
宋育红,邱瑾,阮训清,李家和;格氏栲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植物组成特征分析[J];亚热带植物科学;2005年03期 |
20 |
王海亮;李冬林;韩军旺;张莹;张凯;;河南小秦岭自然保护区槭属植物的分布与区系分析[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6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