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基于逆系统方法的非线性系统故障调节研究

任波  
【摘要】:现代控制系统不断朝着规模集成化、结构复杂化和功能智能化方向发展,众多数量的传感器、执行器以及系统元部件协同运行,不可避免地会增加故障发生的几率。为减少因故障造成的不利影响,提高系统可靠性和安全性变得尤为重要。作为解决途径之一的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应对此类问题的各类新方法的研究已成为该领域的热点和难点。 由于实际系统中或多或少存在非线性,加之系统建模误差和各种外界干扰,使得对实际系统的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研究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基于此,本文针对该技术领域内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逆系统方法,围绕非线性系统故障调节中的故障诊断观测器及基本控制器设计问题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 其一,为了提高已有成果中非线性系统执行器跳变故障估计的收敛过程不理想问题,文中通过引入比例环节,改进了一类纯积分型故障自适应算法,设计出的PI自适应故障诊断观测器提高了故障估计的快速性和平稳性,文中还从理论上对诊断观测器的状态和故障估计的收敛性进行了证明。 其二,针对非线性系统执行器时变故障难以诊断估计问题,文中通过引入PD型迭代学习策略,设计了一种迭代学习故障诊断观测器实现了对时变故障的准确、快速估计,亦从理论上对该诊断观测器的状态和故障估计的收敛性做了证明。 其三,依据以上设计的诊断观测器,考虑系统外界干扰和参数的不确定性影响,在逆系统方法框架下将内模控制引入,最终在执行器故障快速估计的基础上,实现了对执行器跳变及时变故障的有效补偿和对系统不确定性的鲁棒容错控制。 其四,针对非线性系统的执行器故障诊断观测器存在的故障自适应律切换问题,设计一种扩张状态故障诊断观测器。文中将执行器故障和系统干扰扩展成一阶状态重构了一个增广系统对故障进行检测和估计,避免故障自适应律的切换问题;并结合逆系统方法依据故障估计值补偿故障对系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还为补偿后的伪线性系统设计了鲁棒保性能最优控制器。 针对上述方法采用典型算例进行有效性仿真研究,结果表明文中所给出的不同执行器故障估计算法对相应的故障估计快速、精确;基于逆系统方法的内模及保性能控制器使系统在正常和故障情形下均有良好的动态、静态及鲁棒性能。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宋夫华;李平;;支持向量机α阶逆系统控制—离散非线性系统[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6年12期
2 戴先中;臧强;张凯锋;;非线性微分-代数子系统的逆系统的构造[J];自动化学报;2009年08期
3 李炜;许德智;李二超;;基于逆系统方法的非线性系统故障调节[J];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4 王建平;米晓东;白俊峰;田涛;;小波神经网络内模控制的性能研究[J];现代电力;2009年01期
5 李炜;任波;;基于逆系统内模控制的非线性系统故障调节[J];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6 刘艳红,李春文;一类广义非线性系统的反馈线性化设计[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1期
7 庞宇;曹柳林;;基于逆系统的非线性自适应逆控制[J];仪器仪表用户;2007年04期
8 陈玉东,施颂椒,翁正新;故障系统状态观测器及其在一类非线性系统故障诊断中的应用[J];应用科学学报;2002年02期
9 袁小芳;王耀南;张莹;;基于模糊控制补偿的支持向量机逆模型控制[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07年01期
10 于广亮;张保会;谢欢;汪成根;;基于逆系统方法的非线性最优控制[J];电力自动化设备;2008年06期
11 郝晓红;;基于逆系统理论的飞机自动着陆控制系统仿真分析[J];国外电子测量技术;2009年12期
12 宋夫华;李平;;基于支持向量机α阶逆系统方法的非线性内模控制[J];自动化学报;2007年07期
13 曲蕾;王京;宗胜悦;;热连轧AGC-LP多变量系统解耦控制策略[J];钢铁;2008年10期
14 张俊华;罗隆福;郝强;;新型直流输电系统的非线性控制研究[J];计算机仿真;2010年04期
15 李树江;胡韶华;吴海;徐致远;;基于逆系统方法的内模控制在吊车消摆运动中的应用[J];信息与控制;2005年06期
16 张瑶;孙玉坤;黄永红;嵇小辅;;基于LS-SVM逆模型的青霉素发酵软测量方法[J];电子技术应用;2009年07期
17 刘国海;孙玉坤;全力;刘贤兴;刘星桥;;基于神经网络逆系统的发酵过程多变量解耦控制[J];仪器仪表学报;2006年03期
18 宋夫华;郑恩辉;;基于支持向量机的非线性内模解耦控制[J];控制理论与应用;2008年06期
19 姜素霞;安小宇;李春文;崔光照;;基于逆系统方法的单相并联APF控制策略研究[J];继电器;2008年06期
20 祁晓彬,张玲;多变量仿射非线性系统的可逆性秩判据[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春文;张平;冯元琨;杜继宏;;化学反应器的逆系统控制方法[A];1997年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1997年
2 陈立群;刘延柱;;控制离散混沌的局部逆系统方法[A];1997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3 王庆林;周东华;陈锦娣;;非线性系统反馈线性化的直接方法及其应用[A];1996年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1996年
4 曹建云;;非线性系统的神经网络内模控制[A];第二十三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4年
5 刘勇;沈毅;胡恒章;;递归神经网络自适应滤波器[A];1998年中国智能自动化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1998年
6 徐建闽;欧松;韦岗;;一类非线性系统参数辨识的浮点遗传算法[A];1996年中国智能自动化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1996年
7 胡维多;文传源;;一个非线性输入输出解耦的动态状态反馈结构[A];1992年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2年
8 徐维鼎;;一类非线性系统的线性化[A];1993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3年
9 邓智泉;彭兆行;;异步电动机动力反馈线性化[A];1995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5年
10 秦孝艳;陈卫田;初学导;;不确定非线性系统的鲁棒自适应控制[A];1998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晓华;非线性系统模糊控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2 赵峻;基于学习方法的非线性系统主动容错控制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3 何静;基于观测器的非线性系统鲁棒故障检测与重构方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4 苏亚坤;基于T-S模糊模型的非线性系统的控制与滤波设计[D];青岛大学;2010年
5 刘鹏;非线性时滞系统最优控制器的近似设计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6 刘继兵;开放量子体系中几何相位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7 罗秋滨;一类非线性系统预测控制中的建模问题[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8 张果;基于T-S模型的非线性系统的模糊控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9 张涛;非线性系统控制策略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1年
10 谢楠;不确定非线性时滞系统的保成本控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波;基于逆系统方法的非线性系统故障调节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2年
2 鲍鹏;统一电能质量调节器的控制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3 王峰;神经网络逆系统方法及其在电液力控制系统中的应用[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4 马国梁;一类非线性系统反馈线性化设计方法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2年
5 罗忠宝;非线性自适应逆控制在无人机自驾仪中的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6 许德智;基于逆系统方法的主动容错控制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0年
7 张金栋;非线性预测控制的鲁棒性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03年
8 仲兆准;非线性系统的鲁棒无源化控制[D];南京理工大学;2005年
9 李秀英;非线性系统的模糊辨识与控制[D];黑龙江大学;2005年
10 侯志鹏;基于强化学习的模糊神经网络控制研究及应用[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俞杰吴胜 董斌;莫要泛化“非线性”[N];中国国防报;2007年
2 孟庆刚 王连心;中医药研究别忘了非线性[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3 黄尊文;军事思维模式的线性与非线性[N];解放军报;2006年
4 记者 杨晓 实习生 王荍;创建量子力学新论[N];四川日报;2005年
5 徐继鸿;“混沌”的魅力[N];新疆日报(汉);2000年
6 重庆 彦韬;第二系统扇区丢失的故障[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6年
7 记者 芦伟/北京;非线性制播系统之解决方案[N];电子资讯时报;2003年
8 ;PROCOM[N];网络世界;2000年
9 本版编辑 覃光华 方华 本刊记者 庞亚斌;面向对象技术:让洪水预报更及时[N];中国水利报;2006年
10 杨保国 本报记者 吴长锋;“能得人和事不难”[N];科技日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