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临潭万人扯绳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
【摘要】:临潭万人扯绳,又名万人拔河赛,是一项大型民俗体育活动,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于每年的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个晚上在临潭县城举行。万人扯绳作为“以占年岁丰歉”的象征,构建了地方民族和谐,反应了地方各族群众渴望丰衣足食,民族团结,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然而在过往研究中,人们多注重于万人扯绳的形式表现,而对其形式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上的象征性缺乏深入的研究,进而造成了万人扯绳仪式中仪式感和认同感日渐式微。尤其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及城镇化发展进程的冲击下,作为原生场域的自然环境的影响力逐渐减弱,而容括多样性因素的社会环境对于民俗体育文化的影响却日益增强,于是万人扯绳文化亦因自身特点和外部各人文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日益失去了生存土壤,其生存方式亦发生了改变,并渐次走向边缘化。为了更好更全面地传承和发展万人扯绳文化,本研究立足体育学、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学科的知识体系,在文献资料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田野调查等主要方法,深入挖掘万人扯绳的历史变迁、存在形式、传承模式和发展现状;揭示扯绳仪式中的物品、行为等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以及人际交往、人神互通、民族团结等的象征秩序;进而探讨万人扯绳的时代价值、生境困境及发展策略。研究范式基于实地田野调查,并以田野考察为主要研究实践与资料来源,兼具理论与实践意义。通过深入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第一,万人扯绳其存在的意义与存在的形式随着历史的变迁而转变。其发展历程包括萌芽期、初步发展时期、曲折发展时期、全面发展时期、瓶颈期,现正处于重新启动期。第二,与维克多﹒特纳的仪式理论——将仪式过程的分离、过渡和组合分别描述为阈限前、阈限和阈限后三个阶段——相契合,万人扯绳仪式过程分为相互交融的“祭拜仪式”、“扯绳仪式”、“回绳仪式”三个阶段,且皆有不同的心态呈现。第三,万人扯绳文化背后有关屯田戍边、镇守边疆的故事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文化内涵与时代价值。第四,文化作为人类的生活的存在方式,通过时间、空间、物质、实在、虚拟等事物实现自我思想的表达。临潭民众对万人扯绳文化表达的重视暗示着当地民众对民族团结、社会和谐与文化重建的信心。第五,万人扯绳的传承与发展现存在内、外部两种困境。内部困境包括:1.认知度较低,群众重视度不高;2.生活方式的改变,年轻人积极性不高;3.文化自觉意识的缺失,导致文化自信底气不足;4.道具过于笨重,危险性较大;5.缺乏万人扯绳传承相匹配的传承环境。外部困境主要来自:1.活动场地有局限性,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2.由于活动场地大、现场人数较多,导致不好拍摄;3.传承人老龄化,专业人才缺乏;4.商业运行,导致发展模式劣性变异;5.政府保护力度薄弱;6.万人扯绳传播力度不足。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并讨论了促进万人扯绳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应对策略:1.提升民俗体育文化自觉,坚定民俗体育文化自信;2.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3.政府要主动作为,加强民俗文化保护力度;4.建立合理的传承人机制,加大后备人才储蓄力度;5.推广万人扯绳进校园,充分发挥学校作用;6.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为万人扯绳文化打好物质基础;7.充分利用文化创意产业化,推动文旅产业发展;8.注重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加大宣传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