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管材的二氧化碳腐蚀行为研究
【摘要】:本课题对武钢X60、 宝钢X60、 住友X60、 武钢X65、 宝钢X70、 316L及16Mn
七种不同的材料在未通CO2的NACE溶液中、饱和CO2的NACE溶液中的全浸泡腐
蚀和饱和CO2的NACE溶液中的冲刷腐蚀行为进行了研究。试验在60℃和90℃两
种条件下进行,试验周期分为24h、48h、96h、120h和240h。
试验结果表明:90℃条件下的全浸泡腐蚀速率远远大于60℃条件下的腐蚀
速率。在60℃条件下只发生点蚀,试样的其余部分平整,产物主要是FeCO3,而
90℃发生3Fe+4H2O→Fe3O4+4H2↑反应,并产生严重的台地腐蚀,试样的局部腐蚀
和均匀腐蚀都非常严重;饱和CO2的NACE溶液中的腐蚀速率都要大于没有通CO2
条件下NACE溶液中的腐蚀速率。这是因为CO2溶于水生成碳酸,H2CO3虽是弱酸,
但是在相同的pH值下,它的腐蚀性比强酸还要严重;60℃条件下的冲刷腐蚀速
率都大于浸泡腐蚀速率,说明腐蚀还是靠扩散传质,冲刷增加了腐蚀介质到达表
面的速率从而腐蚀速率增大。随着试验周期的延长,表面产生了腐蚀产物,这时
冲刷作用对试样表面腐蚀产物膜的破坏更加严重,所以冲刷腐蚀速率比浸泡腐蚀
速率增加。
随着试验周期的延长,每种材料的最大点蚀深度都在增大,这说明点蚀随着
时间的进行不断向纵深方向扩展,且从表中点蚀速率我们可以看出,点蚀速率很
大,会可能造成材料在短时间内穿孔;在60℃条件下,主要发生点蚀,而试样
表面其他部分仍然平整。能谱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有氯元素存在,说明氯离子是
引发点蚀的重要因素;点蚀系数:武钢X65>宝钢X70>武钢X60>宝钢X60>住
友X60。说明武钢X65在60℃饱和CO2的NACE溶液中最容易发生腐蚀穿孔,而住
友X60只发生轻微的点蚀或均匀腐蚀;在带状组织上点蚀萌生并长大,说明带状
组织也是萌生点蚀的敏感部位;60℃时,随着试验周期的延长,试样表面均出现
点蚀且点蚀逐渐增多和增大。这是在试样表面形成了小阳极大阴极的腐蚀电池,
导致在试样表面某些区域快速溶解腐蚀并且点蚀向纵深发展。在不同试验条件下
腐蚀速率随试验周期的增加,变化趋势不同,这主要是由各种材料的腐蚀产物膜
的形成及其对基体的保护性有关。
|
|
|
|
1 |
沈黎晨,林大为;消除16Mn钢板带状组织的临界冷却速度研究[J];上海金属;1999年06期 |
2 |
周琦,何力力,南雪丽,贺连娟;油气输送管线钢在CO_2酸性溶液中的腐蚀行为[J];材料开发与应用;2005年05期 |
3 |
张凤琴;;渗碳轴承钢带状组织的探讨[J];特殊钢;1988年04期 |
4 |
林大为,沈黎晨,戴一一,屠挺生;终轧温度对16Mn钢板带状组织的影响[J];轧钢;1999年04期 |
5 |
朱伟华;王玲玲;;低碳合金钢中带状组织的形成机理和消减方法[J];莱钢科技;2007年01期 |
6 |
薛如玉;卞克平;;37Mn5油井管用管坯钢带状组织分析与改善[J];现代冶金;2010年06期 |
7 |
冯光宏,李岩,戴蓓蓉,向德渊;在未再结晶区大压下后加速冷却工艺对钢板带状组织的影响[J];钢铁研究学报;1999年06期 |
8 |
韩雅静,李群英,王慧,蔡继红;油田注水泵泵体交变腔开裂分析[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00年05期 |
9 |
范建文,谢瑞萍,张维旭,代晓莉,金永春,王祖滨;普通C-Mn钢超细晶中厚板的带状组织[J];钢铁;2004年08期 |
10 |
谢文新;李国忠;曹红福;;热处理工艺对SAE8620H低碳齿轮钢带状组织的影响[J];特殊钢;2009年01期 |
11 |
孙进;张利平;郑桂芸;郑艳;周艳丽;;22CrMoH 齿轮钢带状组织成因及预防措施[J];莱钢科技;2005年03期 |
12 |
刘成宝;张伟;杜显彬;翟正龙;申景霞;;齿轮钢铁素体-珠光体带状组织的研究现状[J];莱钢科技;2011年01期 |
13 |
华公平,晁国强,侍继香;20CrNi2Mo钢带状组织的形成与消除[J];机车车辆工艺;2003年05期 |
14 |
刘仁东,尹显东,时晓光,黄大鹏;热轧带状组织对热镀锌双相钢(DP600)组织性能的影响[J];汽车工艺与材料;2005年11期 |
15 |
陈锋;;汽车齿轮钢带状组织与热处理[J];上海钢研;2006年02期 |
16 |
王爱霞;;钢中非金属夹杂物对显微组织的影响[J];宽厚板;2006年05期 |
17 |
艾明平;;风电齿轮轴带状组织的消除及工艺改进[J];金属热处理;2008年11期 |
18 |
马正伟;刘炳;王良艳;;H40焊管压扁开裂分析[J];大型铸锻件;2009年01期 |
19 |
夏本惠;;25Cr2MOVA棒材磁粉探伤异常现象探析[J];上海金属;1990年04期 |
20 |
吴忠师;Cr12标牌失效分析[J];物理测试;2000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