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流式水轮机转轮内部流场计算研究
【摘要】:混流式水轮机以其技术成熟、造价低廉,以及比转速涵括范围宽等特点,已广泛应用于从几米到几百米水头段。随着水电设备国际市场重心转向我国及我国水电事业高速发展的需要,混流式水轮机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因此,提高水轮机的水力性能和工作稳定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计算技术与计算机的发展及对旋转流体机械内部流动机理研究的深入,数值模拟成为目前流体机械内部流动及其性能研究的主要方法与手段之一。本文应用FLUENT软件,采用SIMPLE算法和标准K—ε湍流模型、基于有限控制体积法,并辅以壁面函数法,对HL260转轮和包括转轮在内的机组段整体过流通道这两种计算方案做了内流场的数值模拟;从速度和压力分布的角度研究和探讨了其能量转换的机理与各工况下转轮内部流动的特性,及其对外特性的影响,以期对转轮内部流动有较为全面的了解,从而寻找出提高其性能的措施;为其性能的提高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本文通过对该转轮内部流动的数值模拟,着重考察了转轮内部流动的速度、压力分布以及二次流的情况,并对不同工况下的水力性能及空蚀性能进行了定量预估。经分析和数值模拟结果显示:
1.单对转轮和对整个机组段过流通道的两种计算方案数值模拟结果基本一致;这两种计算方案所得到的速度和压力分布非常相似,压力的最高相对计算误差不超过1.21‰;
2.在偏离设计工况,尤其是在小流量工况下转轮叶片正背面、进水边处的速度、压力分布不均匀;而且在靠近下环进口处有小的旋涡区存在;在靠近上冠处有二次流,即所谓的“横流”现象。所有这些都是影响该转轮性能的重要因素。
由此,针对出现的以上现象,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如减小叶片进口角等。
|
|
|
|
1 |
韩凤琴,久保田乔;混流式水轮机整体三维粘性流动解析——最高效率点的流动[J];大电机技术;2000年02期 |
2 |
吴晓晶;吴玉林;张乐福;刘树红;;混流式水轮机转轮内部流动的动力学特征和分析[J];大电机技术;2007年02期 |
3 |
范春学;韩凤琴;久保田乔;;混流式水轮机内部流动的整体解析及气蚀预测[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
4 |
刘小兵;曾永忠;;混流式水轮机中旋涡流的LES法预测[J];大电机技术;2006年01期 |
5 |
黄剑峰;曹良;;混流式水轮机全流道三维定常湍流数值计算[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07年05期 |
6 |
郭鹏程;罗兴錡;郑小波;姬晋廷;;混流式水轮机内三维定常湍流数值研究[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2006年02期 |
7 |
张宇宁;刘树红;吴玉林;杨建明;;应用三维导叶的混流式水轮机湍流计算[J];水力发电学报;2008年03期 |
8 |
;四川省机械工程学会透平锅炉委员会 成都市电机工程学会发电技术委员会召开学术讨论会[J];机械;1980年05期 |
9 |
徐伦长,何新仿;龙羊峡320MW水轮发电机组的设计制造及其运行情况[J];大电机技术;1989年05期 |
10 |
彭忠年,陈锐,蒋学运,徐抱朴,张建光,孟晓超;JF205系列新型水轮机模型的开发研究[J];水利水电技术;1999年11期 |
11 |
M.萨拉贝热尔,马元珽;在改造工程中加速混流式水轮机转轮设计的方法(上)[J];水利水电快报;2001年17期 |
12 |
王军,孙建平,张克危,吴克启;混流式转轮出口流速分布的PIV测试研究[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2005年05期 |
13 |
郑发平;;小型水电站混流式水轮机的选型设计[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
14 |
戴鼎章;司亮;;水轮机转轮叶片裂纹成因及对策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年03期 |
15 |
;混流式水轮机水力不平衡的现场简易分析和处理[J];水力发电;1982年05期 |
16 |
田至喜;;卧轴混流式水轮机前后盖板的自镗削装置[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1985年11期 |
17 |
朱邦材;;高水头混流式水轮机导水机构预装中的若干问题[J];大电机技术;1993年01期 |
18 |
章光伟;东溪三级电站卧轴混流式水轮机的研究和设计[J];小水电;1999年02期 |
19 |
徐珍懋;浅论混流式水轮机运行的“强振禁运区”[J];水电站机电技术;2003年S1期 |
20 |
吕桂萍;唐任远;;混流式转轮固有频率分析[J];大电机技术;2006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