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作用下土钉支护边坡动力分析与抗震设计方法研究
【摘要】:
我国西北地区大多为黄土山区,在高等级公路、铁路的修建和城市的建设都需要对边坡进行支挡。而我国又是地震高发区,地质条件复杂,很多公路和铁路不可避免地穿越高烈度地震带。所以,研究在地震作用下土钉支护边坡的动力分析及抗震设计方法是很有必要的。更何况,土钉支护边坡与纯土质边坡又有所不同,它不仅存在土体和土钉锚固体的相互作用和协同工作,还存在挡土结构与土体的相互作用和协同工作,所以其振动特性比纯土质边坡复杂得多。本文对土钉支护边坡动力分析及抗震设计计算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新的思路及计算方法。
(1)在动力荷载下,土体和结构是一个受力的整体,变形和运动相互制约,无论是土体还是结构的性质都将影响土与结构系统的动力响应。因此同时考虑了土体与结构的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协同工作,建立了土与土钉支护结构系统动力计算模型,这种模型将土体对土钉的作用处理成一个线性弹簧和一个与速度有关的阻尼器,把面板对土钉的惯性作用简化为集中于土钉头上的等效质量加以考虑,以此为基础,建立土钉土体系统地震动力作用下的阻尼微分方程,求解了在简谐地震作用下土钉动力响应的解析解。最后,结合一案例进行分析,并用大型非线性有限元软件ADINA对此计算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计算模型可以比较准确地反映土钉的实际受力,实现了土钉、面板和土体的协同工作计算,保证支护结构的安全可靠。
(2)参照上部结构抗震设计的方法,对土钉支护边坡的抗震设计提出了三个水准的抗震设防要求和两阶段设计法。综合考虑输入地震波的特性、边坡土体特性、坡高因素,以及土体边坡在水平地震激励下,其位移响应主要为剪切型变形,建立了土钉支护边坡地震动力简化模型。该模型将同一水平层不稳定土体、稳定土体在水平地震作用下运动趋势假想为同步,两者之间相互作用很小,因此取不稳定土体和面板为研究对象。由于面板很柔,其运动随着土体的运动而变化,其刚度只考虑剪切刚度,将土钉处理成弹性支座,建立了土钉支护边坡振动方程,求解了在简谐地震作用下土钉支护边坡动力响应的解析解,通过该模型可以得到滑移面附近土钉轴力动力响应和土钉支护边坡的弹性动位移响应,也可以得到地震响应沿竖向的变化。对传统基于刚性挡墙的土压力求解进行了改进,而传统的土压力只能计算主动和被动这两种极限破坏状态下地震土压力的合力,不能准确地评价地震土压力的分布,没有考虑墙体的变形、设计参数以及破裂面的影响。根据破坏模式及极限平衡理论,推导了面板的冲切和钉头粘结承载力验算公式。最后,结合案例进行了分析,比较了按此分析方法与用ADINA按弹性有限元方法计算的结果,两者吻合较好。故这种方法可用于土钉支护边坡的第一阶段的抗震分析与设计。
(3)在考虑土钉支护作用的情况下,根据土质边坡的破坏模式,基于极限平衡理论和拟静力法建立了土钉支护边坡地震稳定性分析模型。对边坡作用水平加速度时采用竖向条分的不合理性,提出了水平条分和竖向条分联合的方法进行改进。推导了基于计算机搜索法的边坡土钉支护滑移面动态搜索模式,实现了随着土钉墙设计参数变化的土钉支护稳定性动态分析过程。经计算表明,土钉墙设计参数的变化与土钉墙最危险滑移面之间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基于滑移面动态搜索模型进行土钉支护动力稳定性分析,较好地解决了通常由经验指定最危险滑移面,或者未考虑土钉作用进行稳定性分析存在的不合理性。利用遗传算法对最危险滑移面的圆心进行动态搜索,并且避免了在圆弧搜索中陷入局部最小值的缺点。最后,编制了土钉支护边坡动力稳定性分析程序。
(4)基于稳定性分析模型,建立了地震作用下土钉支护边坡永久位移计算模型。提出了永久位移由地震作用过程中位移和震后位移两部分组成。在求解平均加速度时,通过第3章的弹性动力计算模型对Newmark有限滑动位移法的刚性假定进行改进。采用遗传算法动态寻优实现边坡地震过程中永久位移计算。运用功能原理建立地震作用后永久位移计算模型并求解。根据土钉柔性结构特性,对土钉震后随土体滑移机理提出褶皱台阶变形来计算土钉的滑移摩阻做功。给出基于边坡永久位移控制的土钉支护结构动态设计理念及程序步骤,并用实例进行计算及数值验证,结果表明震后位移量与地震作用过程中位移的比值很大,因此震后位移不能忽略。
(5)采用大型非线性有限元软件ADINA对土钉支护边坡进行动力响应分析。考虑土体和支护结构相互作用及其协同工作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应用非线性静动力性能的弹塑性模型模拟土体;采用可以描述土钉在进入塑性阶段强化性质的双线形弹塑性模型模拟土钉;土与支护结构相互作用由接触单元模拟。对一土钉支护边坡在输入不同的地震波,不同的加速度峰值,不同的支护工况下的动力响应进行了计算、对比、分析,得出了各种工况参数对边坡地震响应的影响和一些有益结论。
|
|
|
|
1 |
高艳平,王余庆,辛鸿博;神经元网络在预测边坡地震稳定性中的应用[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4期 |
2 |
刘红帅,薄景山,刘德东;岩土边坡地震稳定性分析研究评述[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5年01期 |
3 |
吴兆营,薄景山,刘红帅,丁仁杰,齐文浩,刘德东;岩体边坡地震稳定性动安全系数分析方法[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4年03期 |
4 |
董陇军;王飞跃;;基于未确知测度的边坡地震稳定性综合评价[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7年04期 |
5 |
高科;李夕兵;宫凤强;;基于突变级数法的边坡地震稳定性综合评价[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年02期 |
6 |
蔡汉成;言志信;王群敏;梁晓波;;交通荷载作用下边坡动力响应数值分析[J];西北地震学报;2010年03期 |
7 |
王宝军,施斌,周汇光,蔡奕;GIS在边坡有限元数值分析前处理中的应用[J];高校地质学报;2004年01期 |
8 |
李宏杰;戴福初;杨军;熊建平;曾祥喜;钟辉亚;;某滑坡蓄水后的三维稳定性数值分析[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7年06期 |
9 |
叶海林;郑颖人;黄润秋;杜修力;李安洪;许江波;;强度折减动力分析法在滑坡抗滑桩抗震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岩土力学;2010年S1期 |
10 |
陈健云;温瑞智;于品清;何伟;;浅埋软土地铁车站地震响应数值分析[J];世界地震工程;2009年02期 |
11 |
金一;诸鹏飞;;土钉支护的工作机理及性能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07年01期 |
12 |
陈云敏;高登;朱斌;陈仁朋;;垃圾填埋场沿衬垫界面的地震稳定性及永久位移分析[J];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学);2008年01期 |
13 |
王延清,杨青,薛华成;信息系统的混沌动力行为分析[J];系统工程学报;2002年02期 |
14 |
李大鸣;李潇;陈海舟;付庆军;;全息水资源动力模型的研究与探讨[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7年04期 |
15 |
李宝富;滑坡浅析[J];河北水利;1994年04期 |
16 |
谭承业;抗震设计与加固效果的实震检验[J];地震研究;1995年03期 |
17 |
许东俊,任伟中,冯树仁,陈从新,任清平,史永胜;永平铜矿滑坡加固效果监测[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7年03期 |
18 |
徐嘉谟;边坡及其它类工程地质问题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7年02期 |
19 |
王学军;关于做好建筑抗震设计的几点想法[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0年05期 |
20 |
陈红旗,黄润秋;反倾层状边坡弯曲折断的应力及挠度判据[J];工程地质学报;2004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