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车通过时钢轨表面瞬态对流传热特性实验与数值研究
【摘要】:随着列车的高速化和重载化,轮轨间的接触疲劳越来越严重,运行过程中轮轨接触区域所产生的摩擦热也大幅增加,钢轨表层的热量若没有及时散失掉,就会使接触区温度急剧升高,导致钢轨强度降低,机械磨损加剧,甚至发生裂纹、剥离等破坏。由于对流传热是钢轨散热的重要形式,表征对流传热能力大小的参数——对流换热系数,直接影响钢轨表面的散热程度。因此本文的主要目的是获得列车通过时钢轨表面瞬态对流传热特性,从而为准确分析钢轨表面的瞬态传热提供依据。论文通过实验及数值两种方法对钢轨表面与周围空气所发生的对流传热过程进行分析研究。主要包括:(1)以CRH5列车为设计蓝本,根据相似原理,搭建了钢轨表面瞬态传热特性实验系统;(2)建立钢轨传热问题的物理及数学模型,选取合适的计算域,通过编写Fortran程序生成网格并计算钢轨表面温度场及速度场。论文得到以下结果:(1)钢轨表面的平均对流换热系数与列车运行速度成线性关系,平均对流换热系数随着速度的增加而增加;(2)钢轨轨头正表面的对流换热系数值大于其两个侧面的对流换热系数,并且钢轨靠近轮缘一侧的值稍小于其相对一侧的对流换热系数值;(3)车轮通过时,钢轨与车轮接触区各表面其瞬态对流传热系数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
|
|
|
|
1 |
吴江航,曾于;对流传热问题的分步杂交解法[J];空气动力学学报;1986年02期 |
2 |
张玉敏;对流传热过程的教法探讨[J];武汉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6期 |
3 |
朱祚金,解志民;层流自然对流传热的一种二阶投影方法[J];数值计算与计算机应用;2003年03期 |
4 |
沈正维;王军;沈自求;;以当代“复杂性科学”兴起形成的观点分析对流传热与沸腾过程[J];热科学与技术;2006年01期 |
5 |
左恒;吴爱祥;;地电场对裂隙岩块中对流传热特性影响的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年S2期 |
6 |
常佳;马新灵;;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对流传热特点分析[J];炼油技术与工程;2013年10期 |
7 |
J.J.Wiesner;张育钦;;对流传热式熔炼的理论和实践[J];轻合金加工技术;1985年11期 |
8 |
沈胜强,张志千,朱铁柱;绝热柴油机缸内对流传热的实验关系式[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1993年05期 |
9 |
王煤;倾斜管内热进口段自然强制复合对流传热[J];化工学报;2000年02期 |
10 |
李兆俊,闫昌琪,孙中宁;直流蒸发器换热元件单相对流传热的实验研究[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
11 |
王健敏,何杰;最大偏心圆环空间自然对流传热的数值分析[J];计算力学学报;2003年05期 |
12 |
张琳,俞秀民,宣益民,彭德其;自转清洗扭带管对流传热强化机理的实验研究[J];热能动力工程;2003年06期 |
13 |
杨瑞昌,刘若雷,钟勇,刘涛;自然循环加热段内对流传热特性的实验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5年03期 |
14 |
顾春雷;于奕峰;袁中凯;任少锋;吕海军;杜恪听;;对流传热过程强化与能耗分析[J];河北化工;2006年10期 |
15 |
王雷;;关于二维、常物性、无内热源的对流传热能量微分方程的简便推导办法[J];科技资讯;2007年36期 |
16 |
陈志静;罗小平;高贵良;;电场强化夹套间不同构造管对流传热研究[J];化学工程;2009年02期 |
17 |
何谷元;许季和;;大形状比矩形空间的自然对流传热[J];南京工学院学报;1985年04期 |
18 |
夏吉良,辛明道,张洪济;部分开口空腔内自然对流传热的数值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5期 |
19 |
孙仁洽,王锁芳;斜偏心水平圆柱环形空间自然对流传热[J];工程热物理学报;1989年03期 |
20 |
黄护林,葛新石,王桂娟,李业发,高崇杰;平行平板间有圆台形蜂窝板的不同组合体时自然对流传热的实验研究[J];太阳能学报;1994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