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斯坦公犊牛生产小牛肉效果及牦牛CAST基因多态性分析
【摘要】:小牛肉为营养价值高的高档牛肉,奶牛公犊牛是生产小牛肉的重要资源。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饲喂方式下公犊牛生产小牛肉的效果,以便充分、合理利用奶公犊牛。试验选择荷斯坦公犊牛15头,分全乳饲喂组(Ⅰ组)、牛奶+定量采食犊牛料组(Ⅱ组)和牛奶+自由采食犊牛料组(Ⅲ组)。3个月肥育期后,屠宰试验犊牛,分析荷斯坦公犊牛生产小牛肉的效果及不同饲喂方式对奶公犊牛生长、屠宰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奶公犊牛经3个月肥育后体重、日增重、胴体重和屠宰率分别为71.6kg、532g、38.42kg、56.19%,其中Ⅰ组、Ⅱ组和Ⅲ组的体重分别为64.55kg、69.15kg、81.10kg,平均日增重分别为380g、400g、560g,胴体重分别为34.10kg、36.49kg、44.56kg,屠宰率分别为55.91%、55.89%、56.77%。Ⅲ组犊牛体重、体高、体斜长均高于Ⅰ组(p0.05),与Ⅱ组无差异(p0.05);全期平均日增重、胴体重及肉骨比Ⅲ组也高于Ⅰ、Ⅱ组(p0.05)。奶公犊牛生产的小牛肉品质在组间无差异,三组小牛肉肉质细嫩、柔软多汁、肉色呈浅红色,均属于优质高档牛肉,肉品质在组间无差异。“牛奶+自由采食犊牛料”的肥育方式可提高犊牛的生长速度和部分屠宰性能,是奶牛公犊牛较好的肥育方式。
牦牛是高寒牧区主要畜种,也是生产高原特色畜产品的重要资源,但牦牛肉因肌纤维较粗导致嫩度较差;钙蛋白酶抑制蛋白(CAST)基因变异影响动物宰后肌肉嫩化程度和速度,为牛肉嫩度候选基因。本研究以甘南牦牛、天祝白牦牛和青海牦牛为研究对象,采用PCR-SSCP方法分析了CAST(钙蛋白酶抑制蛋白)基因第6外显子及部分内含子序列的多态性,旨在获取相应的遗传学信息,明确牦牛CAST基因的遗传特性,为牦牛重要性状的分子标记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在第6外显子8bp处发生G→C的单碱基突变,形成等位基因A和B,检测到AA和AB两种基因型;该SNP导致蛋白质相应位置的丝氨酸(Ser)到苏氨酸(Thr)错义突变;3类群牦牛CAST基因第6外显子表现为低度多态(PIC0.25), 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显示其处于非平衡状态(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