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武长枣类黄酮提取工艺及其抗氧化性能分析
【摘要】:红枣(Zyzypus Jujuba dates)是我国特有的果品之一,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一种保健型食物资源。最新观点认为,红枣中所含有的特殊成分具有较高的生物功能,通过提取、分离、纯化出来的功能成分可作为天然食品添加剂,提高食品的保健功能及其价值。
本研究以灵武长枣为原料,采用不同的方法提取分离其中的类黄酮物质,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方法筛选最佳提取工艺条件,然后,对灵武长枣类黄酮进行抗氧化性能实验研究,结果表明:
乙醇提取灵武长枣类黄酮的最佳工艺参数为:乙醇浓度45%,提取时间2h,温度80℃,料液比1:20,提取次数2次,提取量能达到1680.27mg/100g;NaOH提取灵武长枣类黄酮的最佳工艺参数为: NaOH浓度0.001mol/L,提取时间2h,料液比1:20,提取次数2次,提取量可达到710.34 mg/100g;超声波辅助提取灵武长枣类黄酮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提取剂为45%乙醇,提取时间2h,温度90℃,超声功率200W,料液比1:20,提取次数2次,提取量可达到1620.98mg/100g。纤维素酶法提取灵武长枣类黄酮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提取剂pH为5,提取温度50℃,提取时间2h,加酶量0.03%,提取次数2次,提取量可达到656.44mg/100g。乙醇提取是提取灵武长枣类黄酮的理想方法。
国产大孔吸附树脂AB-8对灵武长枣黄酮具有较好的吸附和解吸能力,是较为适用于灵武长枣类黄酮吸附分离的树脂。其中AB-8型比吸附量最大,达到了9.2mg/ml,洗脱率也达到了92%。
灵武长枣类黄酮具有较强体外抗氧化活性。灵武长枣类黄酮能够有效清除DPPH·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对DPPH·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率随着浓度的升高,清除能力逐渐增强,当浓度达到43%以上时,灵武长枣类黄酮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在70.2-80%之间。灵武长枣类黄酮对DPPH·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率具量效关系;灵武长枣类黄酮对油脂的氧化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对“陇亚9号”胡麻油氧化11h后,处理和空白体系的过氧化值分别为38.09、46.37,POV值相差达到8.28,处理的POV值比对照降低18%,说明灵武长枣类黄酮有较好的抗氧化性能。
【学位授予单位】:甘肃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S665.1
|
|
|
|
1 |
罗焕造,程书钓,李秀琴;大枣提取物抑制突变作用的初步研究[J];癌变.畸变.突变;1991年02期 |
2 |
李志洲,杨海涛;枣皮红色素的提取及其稳定性研究[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2004年04期 |
3 |
曹瑞敏,苏玮,苏庆;高效毛细管电泳法在中药化学成分分析中的应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5年04期 |
4 |
刘孟军,王永蕙;枣和酸枣等14种园艺植物cAMP含量的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991年04期 |
5 |
靳风烁,方玉华,于茂生,惠宏襄,辛建国,金明;cAMP诱导膀胱肿瘤细胞分化的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1997年06期 |
6 |
谢棒祥,张敏红;生物类黄酮的生理功能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动物营养学报;2003年02期 |
7 |
张庆,雷林生,杨淑琴,孙莉莎;大枣中性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分泌肿瘤坏死因子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1年08期 |
8 |
陈炳华,张清其,谢必峰,陈建平,吴松刚;酶解法对山楂总黄酮提取及含量分析的影响[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4期 |
9 |
郁建平,何照范,熊绿芸,景仁志;大孔吸附树脂提取荞麦芦丁工艺研究[J];贵州农业科学;1997年02期 |
10 |
曾琦华,黄少列;银杏叶超临界CO_2提取条件的研究[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
|
|
|
|
|
1 |
周红宁;抑癌研究进展[J];癌变.畸变.突变;1992年02期 |
2 |
张敏;周家春;;油相体系中大孔吸附树脂吸附性能的改进及表征[J];工程塑料应用;2009年04期 |
3 |
曹小云;;早期汉译佛经与中古汉语词语溯源[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
4 |
于振诚;顾寅钰;张风林;李化秀;;“荧光”蚕品种雌雄荧光色素来源及代谢差异[J];山东农业科学;2007年01期 |
5 |
王玉涛;王文博;张丙春;王磊;;毛细管电泳技术及其在农药残留检测上的应用[J];山东农业科学;2007年02期 |
6 |
缪军;杨妍妍;张一卉;刘冰江;霍雨猛;霍凤梅;修景润;吴雄;;洋葱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基因的分子克隆[J];山东农业科学;2010年02期 |
7 |
霍凤梅;缪军;张一卉;杨妍妍;刘冰江;霍雨猛;杨建平;吴雄;;洋葱查尔酮合成酶基因的分子克隆和表达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2010年05期 |
8 |
于振诚,刘敬全,李道义,段兆祥,刘永军,顾寅钰;荧光茧色判性蚕品种雌雄间荧光色素差异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1997年05期 |
9 |
高明,刘学武,李志义,魏勇;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蛋黄油实验研究[J];安徽化工;2004年02期 |
10 |
雍技,潘见,张文成;超临界CO2_萃取黄酮类物质的研究进展[J];安徽化工;2005年03期 |
|
|
|
|
|
1 |
;六种中草药抗突变及抗肿瘤活性的试验报告[J];癌变.畸变.突变;2001年04期 |
2 |
蒋滢,黄美英,朱赓伯;人体体液游离氨基酸的超微量分析方法[J];氨基酸杂志;1986年02期 |
3 |
王翠艳;赵亚明;白轩;姜涛;张淼;;水飞蓟中总黄酮提取工艺的研究[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
4 |
赵学海,关钧;环核苷酸与肿瘤[J];蚌埠医学院学报;1990年02期 |
5 |
夏洪生,张永锋,刘立昌,杜新;归蓉补血片对血虚证动物模型作用的实验研究[J];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
6 |
曲泽洲;王永惠;刘孟军;;酸枣的化学成份及其药理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987年02期 |
7 |
甄增立;崔同;郑树林;;枣果在生育期及贮藏加工后Vc和糖的含量变化初探[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988年04期 |
8 |
杨胜利;生物芯片未来发展趋势及对策[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0年09期 |
9 |
裘敏燕,李瑶,谢毅,毛裕民;基因芯片技术及其应用[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1年06期 |
10 |
邢旺兴,程荣珍,林培英,陈斌,宓鹤鸣,吴玉田;中药通光藤中通光藤苷J的高效毛细管电泳分析[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3年12期 |
|
|
|
|
|
1 |
苗明三;方晓艳;孙艳红;;气血双虚动物模型的复制[A];首届中国中医药实验动物科技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2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