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高寒阴湿地区蚕豆苗期根腐病的研究
【摘要】:高寒阴湿的临夏地区是我国春播蚕豆种植的适宜区,蚕豆鉴于其高蛋白低脂肪、营养丰富,是重要的粮肥兼用作物,越来越受到重视。但近年来,根腐病日益严重,成为蚕豆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为了明确其发病原因,为今后蚕豆的抗病育种和病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本论文报道了该病的发生情况,对病原进行了分离鉴定和致病性测定,在室内进行了防治蚕豆根腐病的化学药剂筛选,并对不同蚕豆品种对根腐病的抗性进行了初步的评价,取得了如下成果。
1.临夏高寒阴湿地区蚕豆根腐病致病菌为镰刀菌3种,即茄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半裸镰刀菌(Fusarium semitectum)和单隔镰刀菌(Fusarium dimerum)、粘帚霉菌2种,即链孢粘帚霉( Glioeladium catenulatum )、粉红粘帚霉(Glioeladium..roseum);以及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描述了该病的症状特点:发病植株生长缓慢,植株矮小,叶片发黄,植株下部叶片叶缘变黑,产生大小不等黑色枯斑,严重时整叶变黑焦枯,甚至植株死亡。病株地下部分主根和根颈病部位变黑,有缢缩。所分离得到的病原菌中,镰刀菌( Fusarium spp.)分离频率最高,达到51.52 %;粘帚霉(Glioeladium sp.)分离频率达30.30 %;链格孢(Alternaria sp.)分离频率达18.18 %。
2.通过盆栽法和室内平皿法对分离获得的菌株进行致病性测定。结果3种镰刀菌、2种粘帚霉和链格孢都有致病性,但致病性存在差异。其中茄镰刀菌Fs1-18,半裸镰刀菌Fe1-4,单隔镰刀菌Fd1-2,链格孢A1-7为强致病性菌株;半裸镰刀菌Fe5-8、Fe10,Fd单隔镰刀菌3-5、Fd7,链孢粘帚霉Gc1-5,粉红粘帚霉Gr 1-3;链格孢A8 -10为中等强度致病性菌株;半裸镰刀菌Fe9,单隔镰刀菌Fd6,链孢粘帚霉Gc6-11,粉红粘帚霉Gr4-9,链格孢A11、A12号为弱致病性菌株。
3.对不同蚕豆品种对根腐病的抗性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测定的8个不同蚕豆品种对根腐病的抗病性有一定的差异。青海12号品种对茄镰刀菌(F.solani)、半裸镰刀菌(F.semitectum)、单隔镰刀菌(F.dimerum)和链格孢(A.alternata)都表现出较强的抗性。其次青海11号、临蚕8号也都表现一定的抗性。
4.采用室内平皿生长速率法从常见的12种化学试剂中筛选出4种对蚕豆根腐病抑菌效果较强的杀菌剂,测定了这4种杀菌剂对蚕豆根腐病强致病菌的毒力。结果表明50%多菌灵、65%代森锰锌、70%甲基托布津、25%阿米西达抑菌效果较强。其中多菌灵对茄镰刀菌(Fusarium solani)抑制效果最显著,有效中浓度EC_(50)值为10.14022 mg/L。代森锰锌和甲基托布津也有较好的抑菌效果,其EC_(50)值分别为13.64255 mg/L和14.27054 mg/L。阿米西达毒力相对较弱,其EC_(50)值为22.66827mg/L。四种药剂的相关系数均在0.9以上,药剂浓度与抑制作用呈正相关。
|
|
|
|
1 |
刘伟;第五讲 大豆根腐病[J];大豆通报;1998年05期 |
2 |
孙学平,李有成,秦梅花;小麦根腐病防治应重视[J];河南农业;1998年12期 |
3 |
关玉斌;小麦根腐病的发生与防治[J];河南农业;1994年02期 |
4 |
杜卫兵;棚室甜椒根腐病的发生与防治[J];河北农业科技;1999年01期 |
5 |
路海儒;根腐灵防治辣椒根腐病药效试验[J];中国种业;2000年03期 |
6 |
马利;怎样防治花生根腐病[J];河北农业科技;2002年03期 |
7 |
王锡锋,刘红彦,张忠山;小麦成株期根腐叶枯病的产量损失及防治指标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1994年08期 |
8 |
王志田,马俊义;番茄根腐疫病研究初报[J];新疆农业科学;1986年01期 |
9 |
楚雄,李秀英;防治杏树根腐病[J];河北农业科技;1994年06期 |
10 |
;冬季禾谷类作物缺锌容易引起立枯根腐病[J];大麦科学;1995年03期 |
11 |
刘东林,田新富,蒋雨,王天强;大豆根腐火龙敌应用效果试验与示范[J];大豆通报;2005年02期 |
12 |
李铁军
,郁伟;大棚甜椒、辣椒根腐病的发生及防治[J];农业科技通讯;2001年09期 |
13 |
程光远,贺广斌;熟石灰可治苹果根腐病[J];山西农业;1995年10期 |
14 |
史有艳,杜凤宝;重视小麦根腐型病害的发生与防治[J];农村科技开发;2002年06期 |
15 |
华致甫,周洪波,刘学敏,李桓,张国军;向日葵根腐型菌核病发病条件的研究[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1991年02期 |
16 |
邢艳秋,朱文吉;大兴安岭地区落叶松的腐朽规律研究[J];森林工程;2002年04期 |
17 |
王磊,梁建中,胡恒杰;西瓜根腐病的发生与防治[J];植保技术与推广;1999年06期 |
18 |
左维刚;辣椒根腐、茎基腐病的综合防治[J];云南农业科技;2003年04期 |
19 |
何凯;掌叶大黄根腐病的发生与防治[J];甘肃农业科技;1994年05期 |
20 |
贾廷祥,吴桂本,刘传德,宫本义,李绍敏;两种麦根腐蠕孢菌的比较研究[J];植物病理学报;1996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