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MHC单倍型SPF鸡MHC I类和II类分子的差异表达与MD致病性的相关研究
【摘要】:鸡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ablity complex, MHC)与各种传染性疾病抗性或易感性有关,且与鸡恶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马立克氏病(Marek's disease,MD)关系尤为密切。不同MHC-B单倍型对MD抗性不同。前期根据4个微卫星位点的基因型,建立了6种纯合BW/G(n)系鸡群,本研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后4代各5个个体中BF和BG1基因多态外显子进行直接测序,同时以B2、B19和B5/B21单倍型为免疫原,制备了3种同种免疫抗血清,用血清学方法对鸡群进行了验证,成功地获得了6种MHC-B单倍型鸡群,不存在个体差异,具有高度的遗传稳定性。
随后以建立的MHC-B单倍型鸡群为基础来研究MHC基因座中BF基因和BLB基因的表达。BF基因包括BF1和BF2两个基因,BLB基因也包括BLB1和BLB2两个基因,本研究建立了能鉴别检测B2和B19单倍型鸡中BF和BLB双拷贝基因表达的特异性TaqMan qRT-PCR方法,并发现在MDV感染后期(77dpi),不同单倍型鸡脾脏中BF和BLB双拷贝基因转录水平呈现出不同的变化,且BF2和BLB2基因分别为优势表达基因,这可能与双拷贝基因的启动子序列结构有关。
为了分析MD抗性较强的BW/G3系鸡群(MHC B2单倍型)和敏感性较强的BW/G7系鸡群(B19单倍型)接种马立克氏病毒(MDV)后鸡群脾脏中MHC I类蛋白表达量的差异,本研究利用原核表达系统体外表达了BF基因较为保守的序列,制备出一种能检测不同B单倍型MHC I类蛋白的通用抗体,利用此抗体对BW/G3和BW/G7系各3只健康鸡和MDV攻毒后11周各5只攻毒鸡的脾脏进行Western blot,利用ImageQuant5.2软件半定量分析其中MHC I类蛋白含量的变化。结果发现抗性鸡BW/G3和敏感鸡BW/G7脾脏中MHC I类蛋白的表达量都发生上调,且易感鸡中的表达量高于抗性鸡,为进一步揭示病毒性肿瘤病的致病机理提供了思路。
为了进一步研究脾脏中不同淋巴细胞和法氏囊中BF和BLB双拷贝基因的表达与MD致病性的关系,本研究选取BW/G3(B2单倍型)和BW/G7系(B19单倍型)鸡群,各分为正常组和攻毒组,每组18只,攻毒组腹腔接种MDV Md5毒,攻毒后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和脾脏中CD4+和CD8+T细胞比例以及B细胞含量的变化并对脾脏进行了细胞分选,根据real-time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脾脏不同类型细胞和法氏囊中的病毒载量,同时结合临床症状、相对体增重、大体病变、脾脏和法氏囊的石蜡切片、HE染色观察和脾脏中病毒抗原免疫组化等方法分析两种鸡群的致病性差异。然后在病毒感染后的6个不同时间点采样,利用建立的TaqMan qRT-PCR方法检测脾脏B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和法氏囊中MHC BF和BLB双拷贝基因的表达差异,并用SAS统计学软件进行数理统计。结果表明,BW/G3系(B2单倍型)和BW/G7系(B19单倍型)在MDV感染后,病毒拷贝数无显著差异,但脾脏中BW/G7系中病毒抗原明显高于BW/G3系。而且在不同单倍型鸡脾脏中,MDV主要感染的细胞种类有差异,并且引起了不同类型细胞数量发生改变。MDV感染后,在脾脏3类细胞中,MDV感染后诱导两种单倍型鸡中BF1基因的表达同时上调,BF2基因在较抗性鸡(BW/G3系)中表达下调而在易感鸡(BW/G7系)中上调,对于BLB基因,主要在B细胞中表达,且MDV对其表达具有抑制的趋势。在法氏囊中,BF1基因仅在易感鸡(BW/G7系)中表达上调,而BF2基因在两系中的表达全部上调。因此MDV与MHC I类分子有密切的关系,而BLB虽为MD的候选抗病基因,但MDV对其表达具有较小的影响。
本研究首先为我国研究各种传染性疾病、致病机理以及防控措施提供了宝贵的实验材料,同时也为研究各种疾病引起的宿主免疫应答机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
|
|
|
1 |
莫赛军,宋平,罗大极,彭茂宇,张亮,姚海兰,周伟,张竟男,潘云峰,郑曙明;鲫鱼生长激素Ⅰ基因内含子2的多态性分析[J];遗传学报;2004年06期 |
2 |
左天荣,韦平;鸡抗马立克氏病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4年10期 |
3 |
王朝锋,陈宏,雷初朝,孙维斌,党瑞华,张志清;延边牛线粒体DNA D-loop序列多态性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7期 |
4 |
蔡欣;张宝;雷初朝;胡沈荣;苏丽红;陈宏;陈宏;;秦川牛mtDNA cyt b基因序列多态性分析[J];黄牛杂志;2005年06期 |
5 |
祝静静;靳亮;李新征;彭卫东;王泽立;;玉米杂种优势分子基础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报;2006年S1期 |
6 |
苏瑛;刘宁;曹五七;叶昌辉;潘武艺;马佳雄;;鸭mtDNA控制区遗传变异与进化研究[J];中国家禽;2008年23期 |
7 |
路心平;马凌波;乔振国;张凤英;马春艳;;利用线粒体DNA标记分析中国东南沿海拟穴青蟹种群遗传结构[J];水产学报;2009年01期 |
8 |
钱林东;李大林;张自芳;陆润峰;侬胜虎;田应华;凌军;;云南文山黄牛mtDNA D-loop区遗传多样性分析[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
9 |
霍俊宏;武艳平;关伟军;谢金防;万明春;马月辉;;5个新疆绵羊群体线粒体DNA的遗传多样性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0年03期 |
10 |
王玲;黄雯雯;黄世文;刘连盟;刘恩勇;;浙皖鄂地区水稻纹枯病菌5个种群的遗传结构分析[J];生态学报;2010年20期 |
11 |
韦平;未来的家禽疫苗[J];广西畜牧兽医;1995年04期 |
12 |
李季枝,熊远著,王辉;种猪氟烷位点基因型早期预测的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96年04期 |
13 |
王晓梅;辛乃宏;Peter Bossier;;西藏拉果错卤虫线粒体DNA遗传多样性的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5年04期 |
14 |
刘若余;张伟;金大春;陈宏;雷初朝;;温州水牛线粒体DNA D-loop遗传多态性分析[J];中国牛业科学;2007年01期 |
15 |
杨频;张浩;陈立侨;叶金云;禹娜;顾志敏;宋大祥;;利用COI基因序列分析长江与澜沧江水系日本沼虾群体的遗传结构(英文)[J];动物学研究;2007年02期 |
16 |
张汤杰;李慧芳;陈宽维;常洪;汤青萍;张晶鑫;;利用线粒体D-loop区分析家鸭品种遗传多态性与系统进化[J];畜牧兽医学报;2007年11期 |
17 |
阿地力江·卡德尔;恩特马克;曹杰;吐尔孙江·努尔麦麦提;塔吉古丽·阿不里克木;马合木提·哈力克;;普氏野马线粒体DNA D-loop区序列多态性研究[J];生物技术;2008年04期 |
18 |
谢文美;苏锐;李明晖;吴平;姚福吉;卢群志;陈宏;雷初朝;;涪陵水牛mtDNA D-loop区遗传多样性研究[J];西北农业学报;2008年05期 |
19 |
苏锐;谢文美;张云生;王小斌;张春梅;王美菊;陈宏;雷初朝;;关中马mtDNA D-loop区遗传多态性分析[J];西北农业学报;2008年06期 |
20 |
杨曼尼;马雅军;;基于mtDNA-COI基因序列的雷氏按蚊分子群体遗传结构研究[J];昆虫学报;2009年09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