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地覆盖种植的水热效应及其对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摘要】:玉米(Zea mays L.)是我国仅次于水稻、小麦的第三大粮食作物。建国后种植面积和单产逐年增加。但随社会经济发展和城镇化推进,可持续耕地面积逐渐减少,玉米种植面积的增加不大,其产量的增加只能靠提高单产来实现。近年来,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种植技术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大面积推广,可显著提高玉米产量,但其增产机制仍需系统研究分析。本文以春玉米为试验材料,在位于西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半干旱区的定西市安定区于2009-2010年进行大田定位试验,设全膜双垄沟播、全沙覆盖平作和裸地平作三个处理,测定玉米全生育期的土壤耕层温度、0-200cm土层土壤水分、玉米生长发育指标、干物质累积和产量构成因子等,计算玉米阶段性耗水、水分利用效率,探讨全膜双垄沟播的增产机制及其对土壤水分平衡的影响,得到如下主要结果:
1.全膜双垄沟播(whole field surface plastic mulching and double ridge-furrow planting,PMF)能提高玉米苗期-抽雄期0-25cm土壤平均温度3℃左右,利于玉米早生快发;其地温与气温线性相关,但线性拟合曲线的斜率小于SM和CK,尤其是10cm以下土层地温对气温波动的响应灵敏度低于SM和CK,地温相对稳定,为玉米生长提供较好的温度条件;SM增温和稳定地温的作用均弱于PMF;
2.三种种植方式在地温最低点,温度梯度为正值,土壤热量从土壤深层传向地表,在地温最高点,温度梯度为负值,土壤热量从土壤表层传向深层;拔节期前,无论在地温最低或最高点,PMF温度梯度最大,SM居中,CK最小,PMF土壤导热性强于其余2个处理;拔节后-成熟期,地温最低点温度梯度PMF﹥SM﹥CK,地温最高点PMF﹤SM﹤CK,可见玉米生育中后期地温较高时段,PMF土壤导热性弱于SM和CK,而地温较低阶段则相反,表明PMF能响应土壤热状况的改变从而调节土壤热量传导性能,维持土壤温度的稳定;在PMF和SM增温和稳定地温作用下,玉米生育期提前,总生育期缩短,但生殖生长阶段延长,有利于玉米籽粒灌浆。
3.PMF明显改善玉米拔节前0-200cm土壤水分条件,并减少此阶段地表蒸发为主的水分消耗,提高土壤水分保蓄的能力,在玉米需水较少阶段储蓄更多水分供需水盛期使用。拔节期前,2009年PMF0-60cm土壤贮水量较SM和CK平均增加9.5mm和18.2mm,60-120cm平均增加13.7mm和9.6mm,2010年0-60cm土壤贮水量较SM和CK平均增加24.7mm和6.9mm,60-120cm平均增加8.6mm和14.2mm;随玉米生育进程的推进,3种处理的耗水量依次为:PMF﹥SM﹥CK,而土壤贮水量表现为CK﹥SM﹥PMF;玉米拔节后,PMF耗水加快,其中灌浆期最为显著,其次是拔节-抽雄期。灌浆期,2009年PMF耗水量较SM和CK提高72.0%和190.8%,2010年提高84.5%和237.7%,拔节-抽雄期,2009年PMF耗水量较SM和CK提高8.2%和23.9%,2010年提高8.2%和37.8%,为玉米生殖生长提供较好水分条件;玉米耗水高峰的出现与当年降雨充沛时段基本吻合;SM在一定程度减少地表蒸发,促进生殖生长阶段耗水,但效果显著弱于PMF;
4.PMF因前期温度、水分条件好,耗水量增加,促进了玉米叶的生长和干物质累积。PMF处理的LAI在玉米整个生育期均大于SM和CK,并在整个生殖生长阶段保持相对较高的LAI,因此,PMF干物质累积量最大,相对旺盛的营养生长为生殖生长和产量形成提供支撑;再者PMF和SM生殖生长阶段延长,玉米生育后期耗水显著增多,在整个生殖生长阶段提高并维持较高地上干物质水分利用效率(WUEb),促进了光热水资源的利用,因而使玉米穗长、穗粒数、穗粒重、百粒重显著提高,产量较CK增加310.0%-356.2%,HI增加95.3%-169.6%;SM增产效果小于PMF,产量较CK增加224.3%-256.1%,HI增加76.1%-156.0%;
5.PMF和SM地上干物质水分利用效率(WUEb)和籽粒水分利用效率(WUEg)均显著大于CK(P<0.05)。与CK相比,PMF和SM不仅能提高WUEb,而且能在玉米生殖生长阶段维持长时间高WUEb。抽雄后PMF处理的玉米WUEb下降幅度在4.8-6.1%之间,SM在5.8-7.9%之间,而CK在9.0-25.6%之间。玉米生殖生长阶段持续较高的WUEb,促进玉米对水分的高效利用,使PMF的WUEg较CK提高265.6%-315.5%;SM全生育期WUEg同样显著高于CK,较CK提高204.9%-249.3%;
6.PMF在获得持续高产的同时,加快了土壤水分的循环和消耗,以较快速度和较大程度耗散了土壤蓄存水分。所以,在相同降雨条件下,PMF处理0-200cm土壤水分降雨入渗补给深度最大,SM次之,CK最小;在这种吸水腾空库容,入渗加快,土壤水分条件改善,再次促进耗水的驱动下,PMF耗水量和耗水深度随种植年限的增加而增加,本试验两年种植期间耗水深度从20-120cm向120-200cm推移,连续种植两年后,3种处理40-120cm土壤含水量下降至9%以下,其中PMF下降最快,降至7.9%,土壤含水量接近萎蔫系数7.2%,玉米只能靠当年降水生长,但本试验区常有降水供需错位的气象特征,如种植年限继续增加,土壤水分持续消耗加上补给不足,极有可能导致土壤干层形成,土壤水分平衡被打破和土壤水分生态环境被恶化的潜在风险增加;
可见,PMF首先是提高玉米苗期-抽雄期0-25cm土壤平均温度并增大拔节期前土壤温度梯度,显著改善玉米拔节期0-200cm土壤水分条件,促进前期营养生长;在玉米生育中后期,PMF因前期累积的较大营养体促进了生殖生长阶段耗水,尤其是灌浆期,促进玉米生育后期光合产物向籽粒转移,促进籽粒灌浆,在玉米对光热水资源更好利用的基础上,玉米穗部性状得到最大程度的改善,穗长、穗粒数、粒重显著增加,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包括WUEb和WUEg)显著提高,但代价却是土壤蓄存水分的大量消耗。两年种植期间耗水深度从20-120cm向120-200cm推移,连续种植两年后,0-200cm土壤耗水量达163.6mm,40-120cm土壤含水量下降至7.9%,接近萎蔫系数7.2%,玉米只能靠当年降水生长,土壤水分平衡被打破和土壤水分生态环境被恶化的潜在风险增加。可见,PMF对作物和土壤环境的一系列效应均在温度梯度驱动下热量和水分的上下迁移过程中完成,而且这一过程对玉米生产有利,对土壤水分环境不利。
【学位授予单位】:甘肃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S513
|
|
|
|
1 |
王旭清,王法宏,任德昌,曹宏鑫;作物垄作栽培增产机理及技术研究进展[J];山东农业科学;2001年03期 |
2 |
张义;谢永生;;不同覆盖措施下苹果园土壤水文差异[J];草业学报;2011年02期 |
3 |
陶世蓉,东先旺,张海燕,刘树堂,刘培利;土壤水分胁迫对夏玉米植株性状整齐度的影响[J];西北植物学报;2000年05期 |
4 |
陈奇恩;中国塑料薄膜覆盖农业[J];中国工程科学;2002年04期 |
5 |
李生秀,肖俊璋,程素云,李宏道;论我国旱地土壤的水分管理[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89年01期 |
6 |
雒焕炘;白银地区砂田的防旱作用及其耕作[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91年01期 |
7 |
王虎全,韩思明,李岗;渭北旱原冬小麦全程微型聚水两元覆盖高产栽培增产机理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0年01期 |
8 |
黄占斌,山仑;论我国旱地农业建设的技术路线与途径[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0年02期 |
9 |
巩杰,黄高宝,陈利顶,傅伯杰;旱作麦田秸秆覆盖的生态综合效应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3年03期 |
10 |
张德奇,廖允成,贾志宽;旱区地膜覆盖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5年01期 |
|
|
|
|
|
1 |
王岩,纪雷,孙健,王境堂,杜恒清;地膜稳定性研究进展[J];工程塑料应用;2005年02期 |
2 |
郑东峰,高贤彪,张玉兰,杨果,李国生,常爱华,孟德泉,田金兰;大棚蔬菜膜下滴灌全营养供给技术研究初报[J];山东农业科学;1999年02期 |
3 |
王旭清,王法宏,董玉红,任德昌,曹宏鑫;小麦垄作栽培的肥水效应及光能利用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2002年04期 |
4 |
杨洪宾;闫璐;徐成忠;王德民;王法宏;;小麦垄作对早春不同层次土壤温度昼变化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05年06期 |
5 |
王庆成;李宗新;刘霞;刘开昌;;夏玉米超高产攻关研究初报[J];山东农业科学;2007年02期 |
6 |
左振朋;翟合生;王婧;董鲁浩;李栋;耿峰;孙庆泉;董树亭;;甜玉米和糯玉米生育后期光合生理特性[J];山东农业科学;2008年03期 |
7 |
徐成忠;董兴玉;杨洪宾;李春光;李福元;王法宏;;积温变迁对夏玉米冬小麦两熟制播期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09年02期 |
8 |
齐伟;王空军;张吉旺;刘鹏;董树亭;;干旱对不同耐旱性玉米品种干物质及氮素积累分配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09年07期 |
9 |
孙泽强;康跃虎;赵爱国;刘海军;;电阻法在喷灌土壤水分入渗再分布测定中的应用[J];山东农业科学;2009年11期 |
10 |
谭秀山;毕建杰;刘建栋;叶宝兴;;玉米种植方式的发展趋势[J];山东农业科学;2010年05期 |
|
|
|
|
|
1 |
武恩吉;高素霞;李芳贤;王同刚;;玉米株高整齐度与产量的关系[J];山东农业科学;1986年03期 |
2 |
常鸿;玉米的丰产灌溉及效益[J];山东农业科学;1988年02期 |
3 |
王法宏,刘世军,王旭清,任德昌,曹宏鑫,张立民,李汉元;小麦垄作栽培技术的生态生理效应[J];山东农业科学;1999年04期 |
4 |
黄义德,王子才,汪华桥,程雅飞,李宗起;大别山区冷浸田水稻旱秧垄作栽培早熟增产的生理学基础[J];安徽农业科学;1998年01期 |
5 |
戴德;高寒山区冷浸田水稻半旱式免耕垄作增产机理[J];安徽农业;1998年03期 |
6 |
李来祥;杨祁峰;刘广才;张成荣;赵小文;;旱地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在甘肃省旱作农业中的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17期 |
7 |
杨建英,赵廷宁,孙保平,孙立达;运动波理论及其在黄土坡面径流过程模拟中的应用[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3年01期 |
8 |
孙长忠,黄宝龙,陈海滨,刘增文,温仲明;黄土高原人工植被与其水分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8年03期 |
9 |
赵久然,郭景伦,郭强,尉德铭,张凤路;乙烯类药剂处理对玉米果穗发育及穗粒数的影响[J];北京农业科学;1998年04期 |
10 |
梁菊花;玉米秸秆覆盖技术增产效应分析[J];北京农业;1998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