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种玉米微润管灌溉模式研究
【摘要】:制种玉米微润管灌溉的大田试验于2011年4月-10月在甘肃省张掖市国家重点试验站进行,设置了微润管灌溉技术参数的四种组合,即埋深12cm间距40cm压力0.045MPa(T1),埋深12cm间距60cm压力0.06MPa(T2),埋深18cm间距40cm压力0.06MPa(T3),埋深18cm间距60cm压力0.045MPa(T4),以膜下滴灌(CK1)和畦灌(CK2)为对照,通过对全生育期土壤温度的变化及土壤水分变化规律、灌水效果以及作物的产量效应的研究,从而找出最优的微润管灌溉参数设置方式,结果表明:
1微润管灌溉中埋深较小的T1和T2处理在14:00时刻的地温、表层地温日变幅、随深度变化的地温最大变幅曲线的决定系数和全生育期内地温变幅都大于埋深较大的T3和T4处理,但日变化拟合曲线决定系数埋深较小的T1和T2却小于埋深较大的T3和T4处理;埋设间距较小的T1和T3处理在08:00和20:00随深度变化的地温最大变幅曲线的决定系数大于埋设间距较大的T2和T4处理。压力较小的T1和T4处理在08:00和20:00时刻的地温大于压力较大的T2和T3处理。
2一天中08:00时微润管灌溉的地温高于滴灌和畦灌,在一天的三个时刻从5-25cm土层地温温差14:00的最大。微润管灌溉的组合模式对土壤温度的变化无论在时间还是空间上都有很大影响。
3各处理在玉米全生育期的土壤含水率呈先减小后增加最后又减小的趋势,顶点出现在灌浆期;膜下滴灌(CK1)和畦灌(CK2)两对照处理在全生育期的土壤含水率比微润管灌溉的高;在抽穗期前,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各处理的含水率增加。在抽穗期后,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各处理的含水率减小。
4生育期阶段耗水量表现为苗期-拔节期和灌浆期-乳熟期较大;各处理在苗期的耗水强度变化平缓,无显著性差异;从拔节期开始各处理耗水强度加大,出现显著性差异;在抽穗期畦灌和膜下滴灌的耗水强度大于微润管灌溉的耗水强度,在灌浆期微润管灌溉的耗水强度大于畦灌和膜下滴灌的;微润管灌溉供水不充分延迟了玉米生育期。
5畦灌和膜下滴灌的耗水模数从苗期开始增大,直到灌浆期达到最大值,在乳熟期下降;微润管灌溉的耗水模数从苗期开始下降,到抽穗期下降到最低,在灌浆期上升,到乳熟期又下降。在全生育期,微润管灌溉与畦灌和膜下滴灌的耗水强度有极显著差异,两个对照之间也存在极显著差异。
6各处理的干物质积累量在苗期很小,不存在显著差异;拔节期微润管灌溉的干物质积累小于膜下滴灌和畦灌,与膜下滴灌和畦灌存在极显著差异,两对照处理间无显著差异;抽穗期各处理的干物质积累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进入灌浆期时微润管灌溉中T3和T4的干物质积累与膜下滴灌和畦灌有显著性差异,进入成熟期时T3的干物质积累迅速增大且与膜下滴灌和畦灌的显著性差异消除,T4的干物质积累仍然最小。浅埋深、小间距有利于玉米株高的生长和干物质积累。
7微润管灌溉的产量与膜下滴灌和畦灌都有极显著差异,膜下滴灌和畦灌有显著差异。穗重、穗粒数、穗粒重与产量的相关系数都较高,而凸尖度与产量呈负相关。穗重和穗粒数是影响产量的重要因素。微润管灌溉的水分利用率最高,其次是膜下滴灌,畦灌的水分利用率最低。微润管灌溉比膜下滴灌节水率高35.81%。比畦灌节水率高63.35%。微润管灌溉较大压力(0.06MPa)有利于玉米后期根系发育,较浅埋深(12cm)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8微润管灌溉是最节水的灌溉方式,其设置参数应以埋深12cm、间距40cm、压力为0.06MPa组合。
【学位授予单位】:甘肃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S513
|
|
|
|
1 |
冯利平,巴比江,甄文超,宋秉彝;北京地区冬小麦渗灌技术节水高产综合效益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1年05期 |
2 |
解文艳,樊贵盛;土壤含水量对土壤入渗能力的影响[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
3 |
孙景生,康绍忠;我国水资源利用现状与节水灌溉发展对策[J];农业工程学报;2000年02期 |
4 |
杜尧东,刘作新;渗灌——设施园艺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0年05期 |
5 |
依艳丽;梁运江;张大庚;;不同水肥处理对辣椒保护地土壤温度和CO_2含量的影响[J];土壤通报;2006年05期 |
6 |
李全起,陈雨海,房全孝;夏玉米种植中水分问题的研究进展[J];玉米科学;2004年01期 |
7 |
康绍忠,李永杰;21世纪我国节水农业发展趋势及其对策[J];农业工程学报;1997年04期 |
8 |
李毅,邵明安;新疆农田作物覆膜地温极值的时空变化[J];应用生态学报;2004年11期 |
9 |
何华,康绍忠;地下滴灌的经济与环境效益研究综述[J];西北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
10 |
王效琴,邢述彦;冬春季节耕地与覆膜对地温影响的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2年06期 |
|
|
|
|
|
1 |
李道西,罗金耀;地下滴灌技术的研究及其进展[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3年07期 |
2 |
高亚军,李生秀;黄土高原地区农田水氮效应[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3年01期 |
3 |
王克勤,王立;不同土壤水分下金矮生苹果叶片蒸腾速率研究[J];西南林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
4 |
薛军红,巫新民,李玉娥;地下微孔渗灌的节水机理及控制初探[J];中国农业气象;1994年05期 |
5 |
张宪法,张凌云,于贤昌,张振贤;节水灌溉的发展现状与展望[J];山东农业科学;2000年05期 |
6 |
王旭清,王法宏,董玉红,任德昌,曹宏鑫;小麦垄作栽培的肥水效应及光能利用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2002年04期 |
7 |
徐芬芬;曾晓春;叶利民;;环境条件对植物叶片气孔的影响[J];安徽农学通报;2005年S1期 |
8 |
李金才,黄义德,魏凤珍,张玉屏,黄文江;旱作对水稻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1年01期 |
9 |
高西宁;周云成;张玉龙;;微孔渗灌土壤水分运动的数值模拟及其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7期 |
10 |
李伟强,雷玉平,张秀梅,田魁祥;硬壳覆盖条件下土壤冻融期水盐运动规律研究[J];冰川冻土;2001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