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灌和增施有机肥对全膜覆土春小麦土壤水热和产量的影响
【摘要】:合理的水肥措施是小麦高产的基础,旱地雨养农业生产区常年降雨不足、供需错位,作物水分利用效率低,严重制约了小麦产量的提高。施肥尤其是增施有机肥具有显著的调水作用,通过以肥调水、以水促肥,合理协调根系对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利用,才能在用有限的水资源条件下显著提高作物产量。为进一步明确补灌和增施有机肥对全膜覆土穴播春小麦的土壤水热和产量的影响,于2015-2016年在位处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的甘肃省农科院定西试验站开展大田试验,试验设全膜覆土穴播补充灌溉(PMSI)、常规全膜覆土穴播(PMS)、全膜覆土穴播增施高量有机肥(PMO)三个处理,测定春小麦各生育时期0-300cm土壤含水量、0-25cm土层土壤温度、SPAD、冠层温度、叶面积指数、生物量、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研究补灌和增施有机肥对全膜覆土穴播春小麦耗水量、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这一工作有助于进一步探索半干旱区全膜覆土穴播春小麦对水肥资源的利用机制,可为探索西北半干旱地区节水高产春小麦种植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如下:1.PMSI处理能显著提高春小麦整个生育期内的耗水量和土壤贮水量,PMO处理能提高春小麦从播种期到扬花期的耗水量,降低土壤贮水量。在拔节期到抽穗期、抽穗期到扬花期、扬花期到灌浆期、灌浆期到成熟期,PMSI处理耗水量较PMS处理分别增加18.2%、22.8%、14.6%、17.2%,达到显著差异;PMO处理耗水量则低于PMS处理,较PMS处理分别降低11.7%、14.9%、8.3%、9.9%。2.在整个生育期内,PMSI和PMO处理各生育期0-25 cm平均地温较PMS处理平均降低0.7℃和0.6℃。PMSI处理能显著降低0 cm、10 cm、15 cm土层温度,分别较PMS降低0.7℃、1.6℃、1.0℃;PMO处理能降低10 cm、20 cm、25 cm土层土壤温度,分别较PMS平均降低0.9℃、1.4℃、1.0℃。PMO处理有助于增加春小麦生育前期0 cm、5 cm、10 cm土壤温度。PMO和PMSI处理能在小麦生育后期缓解土壤温度波动,缓解高温对小麦生殖生长的不利影响。因此,PMSI和PMO处理在小麦生长后期降低土壤温度的效果可减轻高温对小麦根系的伤害。3.PMSI和PMO处理均能增加春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PMSI处理在拔节期、扬花期、成熟期叶绿素含量分别较PMS处理提高3.6%、3.7%、2.8%,PMO处理只有在扬花期叶绿素含量较PMS增加最明显,增加2.0%。在整个生育期内,PMSI处理叶面积指数显著增加,较PMS处理平均增加15%,PMO处理较PMS处理平均增加4%,其中PMSI和PMO处理能显著提高春小麦在拔节期、灌浆期的叶面积指数,较PMS处理分别增加20.5%、16.9%和7.4%、8.6%。PMSI处理能降低春小麦在全生育期的冠层温度,较PMS处理平均降低0.9℃,在成熟期降温效果最显著,降低1.6℃;PMO处理在2015年冠层温度均高于PMS处理,但二者无显著性差异;在2016年,PMO处理冠层温度低于PMS处理。4.PMSI和PMO处理能增加个生育期内的生物量积累,在整个生育期内,PMSI春小麦生物量较PMS平均提高9.1%,PMO处理较PMS处理平均提高1.8%,PMSI处理生物量随生育期的推进增加显著。PMSI处理能显著提高春小麦穗重和籽粒干重,分别较PMS处理提高15.0%和20.3%;PMO处理则能在平水年显著提高春小麦穗重和籽粒干重,其中2015年降水相对较多,分别提高9.7%和9.2%,在欠水年则效果不明显。5.PMSI和PMO耗水量分别较PMS平均提高21.8%和8.2%,PMSI和PMO产量较PMS处理平均提高13.9%和12.7%,均达到显著差异。2015年降雨量较2016年高67.7 mm,2015年PMSI处理和PMO处理水分利用效率较PMS分别增加17.9%和11.4%;2016年PMSI处理和PMO处理水分利用效率较PMS则分别降低42.4%和8.4%,由此可见,PMSI处理和PMO处理在平水年能显著提高春小麦水分利用效率,但在干旱年份,由于小麦前期水肥条件优化促进耗水,可能加剧后期干旱条件下的胁迫程度,虽然能够提高产量,但使水分利用效率降低。综上所述,PMSI处理和PMO处理能调控春小麦根系对对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吸收,增加拔节到成熟期的耗水量,提高叶面积指数和生物量,进而增加穗粒干重以提高产量,因此在干旱雨养农业生产区补灌和增施有机肥有助于进一步提春小麦产量。
|
|
|
|
1 |
杨金虎;春小麦产量与降水气温关系的分析[J];甘肃农业;2000年05期 |
2 |
李宝华,李晓红,刘亚萍,李德明;降水对春小麦产量贡献率的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3年04期 |
3 |
雷钧杰,赵奇,陈兴武,赛力汗,金平;施氮时期和施氮量对优质专用春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新疆农业科学;2005年05期 |
4 |
王燕;;万帅一号对春小麦化控效果试验[J];农村科技;2011年04期 |
5 |
周艳;李明思;蓝明菊;李东伟;;施肥频率对滴灌春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试验研究[J];灌溉排水学报;2011年04期 |
6 |
王海荣;王毅荣;景彩艳;;甘肃春小麦产量时空分布及气候响应[J];农业科技通讯;2013年04期 |
7 |
王胜;王毅荣;;甘肃春小麦产量时空分布及其气候响应[J];干旱气象;2013年02期 |
8 |
何少斌;;雁北区春小麦产量与气候条件的统计分析[J];山西农业科学;1981年09期 |
9 |
;不同供水条件下春小麦产量估算[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85年04期 |
10 |
余绍合;;春小麦生长的不利农业气象条件分析及对策浅析[J];新疆气象;1988年02期 |
11 |
关绍刚;提高春小麦产量的几个关键环节[J];新农业;1990年02期 |
12 |
朱永懿,陈景坚,杨俊诚,刘学莲,刘立宏;富镧稀土对春小麦吸收氮磷素和产量的影响[J];核农学报;1994年01期 |
13 |
王显车;逆温带地区春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措施[J];新疆农业科技;1995年03期 |
14 |
蔡冬梅;八十七团春小麦大面积丰产栽培措施[J];新疆农垦科技;1997年01期 |
15 |
冯雪蓉,宋伟,黄福山,聂文丽,陈辉,王玲,王婧;不同密度与施肥水平对春小麦产量的影响[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0年02期 |
16 |
柳全成;湟中县多巴地区春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青海农林科技;2000年01期 |
17 |
王荣栋,孔军,吕新,司马义·赛福鼎,张伟;新疆春小麦超高产“三优”栽培法[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4期 |
18 |
李文雄,曾寒冰,胡尚连;优质高产早熟是黑龙江省春小麦生产发展的必由之路[J];作物杂志;2001年05期 |
19 |
张惠玲,刘明春,马兴祥,刘惠兰,梁殿瑞,李英;河西春小麦适生种植区分析及气候生态区划[J];甘肃科技;2001年05期 |
20 |
李玉影,吴英,刘双权,金继运,黄绍文,何萍;钾对春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土壤肥料;2002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