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祁连山高寒阴湿地区山生柳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
【摘要】:
本文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PAGE)技术,对东祁连山高寒阴湿地区山生柳(Salix oritrepha)沿不同海拔梯度分布的8个亚种群,通过等位酶分析研究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所测定的酶系统包括:酯酶(EST)、苹果酸脱氢酶(MDH)、异柠檬酸脱氢酶(IDH)、乙醇脱氢酶(ADH)、过氧化物酶(PER)与谷氨酸脱氢酶(GDH)6个酶系统15个等位酶位点。应用电泳酶谱分析软件ImageMaster 1D对各酶系统的谱带进行了定性与定量检测。所采用的表示种群内遗传多样性(genetic diversity of population)的指标主要有:多态位点的百分数P、平均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A、平均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的有效数目A_e、平均每个位点的预期杂合度H_e与平均每个位点的实际杂合度H_o等。研究结果如下:
1.山生柳种群具有较高水平的遗传多样性。多态位点百分数P=60.8%,平均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A=1.638,平均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的有效数目A_e=1.433,平均每个位点的预期杂合度H_e=0.260,平均每个位点的实际杂合度H_o=0.275。
2.山生柳各亚种群的基因型频率的实测值与预期值在其平衡位点存在不同程度的偏离。固定指数F=-0.0535<0,种群内显示出过多的杂合体,但整个种群基本处于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状态。
3.山生柳各亚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程度较低。总种群基因多样度H_T=0.281,亚种群内基因多样度H_S=0.260,亚种群间基因多样度D_(ST)=0.021,基因分化系数G_(ST)=0.075,表明92.5%的遗传变异来自于亚种群内,只有7.5%的遗传变异发生在亚种群间;基因流N_m=3.095>1,可以防止由遗传漂变引起的亚种群之间的遗传分化。
4.山生柳各亚种群间有较近的遗传关系。平均遗传一致度I=0.9655,平均遗传距离D=0.0354。最大遗传一致度出现在P_1(3050m)与P_2(3100m)之间,最小遗传一致度出现在P_1(3050m)与P_5(3250m)之间。相关分析表明,空间距离与遗传距离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9347)。
5.山生柳种群的遗传变异与海拔梯度变化的相关性较差。在表示遗传变异水平的各项指标中,除等位基因平均数A与海拔梯度存在相关性外(r=0.9181),其余指标,如多态位点百分率P、有效等位基因数A_e、平均期望杂合度H_e、实际观察杂合度H_o与海拔梯度变化均不相关。
【学位授予单位】:甘肃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Q948
|
|
|
|
1 |
李进,陈可咏,李渤生;川滇高山栎群体遗传结构的初步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7年02期 |
2 |
张含国,高士新,张敏莉,周显昌,潘本立,原秀玲;长白落叶松天然群体遗传结构的研究[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5年06期 |
3 |
胡守荣,夏铭,郭长英,陆晓春;林木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概况[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
4 |
杨传平,黄秦军,李永启,刘文祥,李长海,李淑兰,刘通顺,苑盛华;兴安落叶松优良种源遗传结构的研究(Ⅱ)——遗传变异及种群分布[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7年03期 |
5 |
董玉芝,白根本;用同工酶研究胡杨天然群体遗传结构[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8年05期 |
6 |
黄百渠,曾庆华,尹东;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分子生物学方法[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3期 |
7 |
孙雪新;查天山;陶毅;;青海云杉群体同工酶变异的研究[J];甘肃林业科技;1990年02期 |
8 |
于应文,胡自治,徐长林,张德罡;东祁连山高寒灌丛植被类型与分布特征[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1999年01期 |
9 |
周琼,周厚高,谢庆武,谢义林,黎桦,张西丽,王中仁,周世良;南宁地区蜈蚣蕨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分析[J];广西农业生物科学;1999年04期 |
10 |
高连明,张长芹,王中仁;九种杜鹃属植物的遗传分化研究[J];广西植物;2000年04期 |
|
|
|
|
|
1 |
张晓红;张虎芳;王青;;百草枯对金鱼血清过氧化物酶和酯酶表达的影响[J];癌变·畸变·突变;2010年05期 |
2 |
张庆华;赵新海;钟丽娟;徐冲;;酯酶同工酶分析鉴别生产用平菇菌种真实性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09年06期 |
3 |
张利明;高玉千;贾海军;蒋瑾;张庭静;徐淑霞;张世敏;吴坤;;黑木耳漆酶酶学性质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2010年06期 |
4 |
葛宏华,肖亚中,姚建平;人心室肌球蛋白轻链1基因的克隆及其体外的表达与纯化[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6期 |
5 |
钱万英,谢惠安,赵帜平,王保洲,谢万树,邵民;扬子鳄肌肉的POX同工酶的测定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3期 |
6 |
陈学平,姜平,张杰瑜,陆星星;种质资源酯酶同工酶的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3期 |
7 |
;Comparison on Esterase Isozymes and Peroxidase Isozymes of Black Worm Tenebrio molitor Linnaeus at Different Developmental Stages[J];Animal Husbandry and Feed Science;2009年Z2期 |
8 |
高林,朱立武,丁士林;美味猕猴桃芽变类型POD、EST同工酶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00年06期 |
9 |
刘增兰;浅谈全球环境变化的生态后果[J];安徽农学通报;2004年02期 |
10 |
曹庆芹;甄贞;姜洁;刘玉芬;秦岭;;分子标记在栗属植物中的应用[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11期 |
|
|
|
|
|
1 |
李毅,胡自治,王志泰;东祁连山高寒地区山生柳种群分布格局研究[J];草业学报;2002年03期 |
2 |
封士兰,石民彦,胡芳弟,陈立仁,苏策;山生柳中的酚类衍生物[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
3 |
王志泰;包玉;李毅;;东祁连山高寒草地柳灌丛群落种间关联性[J];生态学杂志;2006年10期 |
4 |
于应文,胡自治,徐长林,张德罡;东祁连山高寒灌丛植被类型与分布特征[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1999年01期 |
5 |
张德罡,曹文侠,蒲小鹏,胡自治;东祁连山杜鹃属植物光合作用特点的研究[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
6 |
张德罡,曹文侠,蒲小鹏,胡自治;东祁连山杜鹃属植物形态特征及其生态适应性[J];草原与草坪;2003年01期 |
7 |
吕新苗,陈辉,李双成,郑度;东祁连山表土花粉组合及其数量特征[J];山地学报;2004年02期 |
8 |
吴海艳;马玉寿;王彦龙;张金旭;;黄河源区山生柳灌丛草甸植物群落多样性及植物量组成[J];草业科学;2008年05期 |
9 |
张德罡,胡自治;东祁连山杜鹃灌丛草地灌木种群分布格局研究[J];草地学报;2003年03期 |
10 |
张俊忠;陈秀蓉;杨成德;胡宜刚;王国荣;韩玉竹;徐长林;;东祁连山高寒草地土壤微生物三大类群的时空动态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08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