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洲灌区防护林体系稳定性评价
【摘要】:
绿洲灌区防护林体系对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稳定并扩大绿洲面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其稳定性对于维护绿洲灌区的生态稳定性,促进灌区防护林体系的更新改造和建设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以生态系统稳定性理论为指导,借鉴国内外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的方法和成果,以景泰县绿洲灌区为例,对其防护林体系稳定性进行评价研究,结果如下:
(1)构建了绿洲灌区防护林体系稳定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分为四个层次:目标层(T)、准则层(A)、约束层(B)和决策层(C)。目标层(T)表述绿洲灌区防护林体系稳定性的总体状况。准则层(A)包括结构合理性和功能稳定性2个指标。约束层(B)共有6个指标,其中,林种结构、林分结构、树种结构反映结构合理性;生态防护功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反映功能稳定性。决策层(C)共包括19个指标,其中,由农田防护林面积、防风固沙林面积、经济林面积占防护林面积比、封沙育林育草面积四个指标反映林种结构;疏透度、防风固沙林造林密度、经济林栽植密度、封育区植被盖度、更新改造率五个指标体现林分结构;乡土树种比例、常绿树种比例、经济林良种比例、灌木树种比例、病虫害发生率五个指标表征树种结构;风速变化指数、蒸发量变化指数两个指标体现生态防护功能;林业投入产出比和农业增产效果两个指标反映经济效益;森林覆盖率指标体现社会效益。
(2)通过分级对指标量化,并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结果表明:在准则层中,结构合理性和功能稳定性对绿洲灌区防护林体系稳定性的作用相当;在约束层中,生态防护功能和树种结构对绿洲灌区防护林体系稳定性的贡献率最大;在决策层中,风速变化指数、农业增产效果、森林覆盖率、蒸发量变化指数、乡土树种比例和经济林良种比例是影响绿洲灌区防护林体系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3)分层评价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目标层较稳定,即景泰县绿洲灌区防护林体系总体状况较稳定;在准则层中,功能稳定性较强而结构合理性较脆弱;在约束层中,林分结构和生态防护功能稳定,经济效益较稳定,林种结构和树种结构脆弱,社会效益极脆弱;在决策层中,疏透度为强稳定,经济林栽植密度和风速变化指数稳定,经济林面积占防护林面积比、防风固沙林造林密度、封育区植被盖度、经济林良种比例、蒸发量变化指数和农业增产效果较稳定,农田防护林面积、更新改造率和林业投入产出比较脆弱,封育面积、病虫害发生率、灌木树种比例脆弱,防风固沙林面积、乡土树种比例、常绿树种比例和森林覆盖率属极脆弱。
(4)根据评价结果,结合指标权重,总结出影响景泰县绿洲灌区防护林体系稳定性的制约因素主要为:树种结构单一,病虫危害严重;林种结构不合理,森林覆盖率低;经营管理粗放,更新改造率低。
(5)针对制约因素和营建防护林体系的目的,提出了提高景泰县绿洲灌区防护林
体系稳定性的对策,包括:调整树种结构,增强防护林体系的生物稳定性;调整林利‘纤
构,提高防护林体系的生态稳定性;提高科学管理水平,保证防护林体系的功能稳定性;
积极推广优良品种,提高经济效益;加大执法和宣传力度,提高生态防护意识;理顺投
资渠道,保证资金投入。
【学位授予单位】:甘肃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S718.5
|
|
|
|
1 |
任勇,高志义;中国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发展的必然性[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5年03期 |
2 |
石永红,符义坤,李阳春,张景雨;半荒漠地区绿洲混播牧草群落稳定性与调控研究[J];草业学报;2000年03期 |
3 |
潘晓玲;干旱区绿洲生态系统动态稳定性的初步研究[J];第四纪研究;2001年04期 |
4 |
王立刚,阎敦良,赵亚芝,张玉柱,赵凌泉,赵岭;农田防护林持续稳定性的研究[J];防护林科技;1999年03期 |
5 |
寇晓东,王宝洪,王有和;论防护林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及发展趋势[J];防护林科技;2001年01期 |
6 |
宋兆民;我国防护林体系的发展与研究[J];防护林科技;1998年04期 |
7 |
李树森,俞冬兴,陈钦华,孙雪征;农田防护林优化模式的持续稳定性及其效益[J];防护林科技;1998年04期 |
8 |
王辉;景泰二期灌区林种结构优化分析[J];甘肃林业科技;1997年03期 |
9 |
苏维词;喀斯特流域生态系统稳定性结构模型初探[J];贵州科学;2002年01期 |
10 |
曹文志,王磬基;区域农业生态系统稳定性分析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1期 |
|
|
|
|
|
1 |
刘德荣,马永林,韩烈保,王莘夫,黄秋辉,刘建三;坡面液压喷播快速强制绿化的效益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
2 |
刘洪鹄;赵玉明;王秀颖;冯艳杰;杨威;;土壤肥力评价方法探讨[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8年03期 |
3 |
邱国锋,王孟霞;三维植被网护坡在高速公路边坡中的试验[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
4 |
史玲;王昌贤;;保龙高速公路植被护坡技术应用效果评价[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
5 |
董世魁,胡自治;人工草地群落稳定性及其调控机制研究现状[J];草原与草坪;2000年03期 |
6 |
吴丹丹;蔡运龙;;中国生态恢复效果评价研究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09年04期 |
7 |
吕宁江,张茂国,朱心迎,张西杰;植物化学抗旱剂与保水剂在山区植树造林中的应用研究[J];地下水;2003年04期 |
8 |
周邦社;;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J];防护林科技;2008年01期 |
9 |
褚卫东,张文明;对三北地区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思考[J];防护林科技;1998年03期 |
10 |
黄翔峰;陈旭远;陆丽君;刘佳;徐竟成;;河道植被护坡技术的应用及评价方法[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年07期 |
|
|
|
|
|
1 |
郭小平;张虎威;彭海燕;史晓丽;王亮;靳钢雷;;北京公路生态绿化评价体系研究[A];全国公路生态绿化理论与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
|
|
|
|
|
1 |
王刚,蒋文兰;人工草地群落组成与土壤中速效氮磷的关系[J];草地学报;1995年01期 |
2 |
王代军,黄文惠,苏加楷;多年生黑麦草和白三叶人工草地生物量动态研究[J];草地学报;1995年02期 |
3 |
杨锦忠,董宽虎,夏景新,C.Matthew,J.Hodgson;不同生长阶段群体数量特征对产草量作用的分析[J];草地学报;1997年01期 |
4 |
章家恩,徐琪;退化生态系统的诊断特征及其评价指标体系[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9年02期 |
5 |
赵景波;西安、山西保德第三纪晚期红土的研究[J];沉积学报;1989年03期 |
6 |
李孝泽,闫满存,周利平,王贵勇;安宁系的时代、成因类型和环境[J];沉积学报;1990年04期 |
7 |
石永红,符义坤,李阳春,张景雨;半荒漠地区绿洲混播牧草群落稳定性与调控研究[J];草业学报;2000年03期 |
8 |
樊江文;在不同压力和干扰条件下鸭茅和黑麦草的竞争研究[J];草业学报;1997年03期 |
9 |
贺达汉,李春光,沈禹颖,朱兴运;河西内陆盐渍化草地植物-环境系统的数值模拟[J];草业学报;1998年02期 |
10 |
杨景春;孙建中;李树德;王一峋;;大同盆地古冰楔(砂楔)和晚更新世自然环境[J];地理科学;1983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