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
【摘要】:通过设置在甘肃省定西县李家堡镇甘肃农业大学旱农实验站的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连续2年免耕与覆盖措施下,春小麦-豌豆双序列轮作后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的影响。结果如下:
1.与传统翻耕比较,免耕、覆盖可使土壤微生物数量增加。小麦-豌豆轮作序列免耕比翻耕增加了14.9%,豌豆-小麦轮作序列增加了38.4%。小麦-豌豆轮作序列覆盖秸秆使细菌增加56.7%,真菌增加12.5%,放线菌减少28.2%。覆膜使细菌增加90%,真菌增加43.8%,放线菌减少2.9%。豌豆-小麦轮作序列覆盖秸秆使细菌增加48.3%,覆膜使细菌增加22.3%,两种覆盖使真菌和放线菌都有所减少。免耕与覆盖的结合,具有了二者的优点, 比单纯免耕和单纯覆盖均能改变土壤微生物组成,增加微生物数量,更好地改善土壤肥力状况。
2.不同处理对表土层和亚表层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差异达极显著。因素效应检验表明,0-5cm土层耕作效应极显著,覆盖效应显著;5-10cm土层,覆盖效应极显著,耕作效应不显著;表土层和亚表层的耕作覆盖交互效应均不显著。0-5cm土层,土壤微生物量碳均值排序为:NTSNTPTSNTTPT,NTS与TP、T之间差异显著,其余差异不显著。5-10cm土层,土壤微生物量碳均值排序为:TSNTSNTNTPTTP,TS与T、TP之间差异显著,NTS也与T、TP之间差异显著,其余差异不显著。免耕下表土层土壤微生物量碳总是显著地高于翻耕土壤。秸秆覆盖表土层和亚表层土壤微生物量碳明显高于不覆盖。
3.表土层土壤微生物量碳有明显的季节动态变化。NTS和TS表现为 8月份最高,3月份次之,11月最低,且NTS>TS。NTP表现为3月份最高,8月份最低。其余处理均为3月份最高,8月份次之,11月份最低。
4.不同处理对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影响差异不显著。但因素效应检验表明,覆盖对表土层土壤微生物量氮影响差异显著,耕作及耕作覆盖交互效应差异不显著。5-10cm土层,各因素效应均不显著。0-5cm土层,土壤微生物量氮排序:NTSTPTSNTPNTT,NTS与T之间差异显著,其余差异不显著;5-10cm土层,土壤微生物量氮均值排序:TPTSNTSNTNTPT,TP与T之间差异显著,其余差异不显著。
WP=4
5.土壤微生物量氮存在季节性变化,不同处理表土层土壤微生物量氮季节动态变化趋势相对一致,均表现为8月份最高,3月份、11月份次之。
6.不同处理对表土层土壤微生物量磷的影响差异显著,对亚表层影响差异极显著。因素效应检验表明,0-5cm土层各因素效应均不显著,但覆盖效应大于耕作效应;5-10cm土层,耕作效应及耕作覆盖交互效应差异显著。秸秆覆盖能提高表土层和亚表层土壤微生物量磷,但秸秆覆盖方式(表施或混入土壤)对土壤微生物量磷的影响不大。0-5cm土层,土壤微生物量磷均值排序:TSNTSNTPNTTPT,NTS与T之间、TS与T之间差异显著,其余差异不显著;5-10cm土层,土壤微生物量磷均值排序:NTPTSNTSNTTTP,NTP与T和TP之间有显著差异,其余差异不显著。
7.表土层土壤微生物量磷存在季节性变化,表现为11月份最高,8月份次之,3月份最低。
8.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均随土层加深而递减。土壤微生物量磷NTP表土层平均比亚表层低1.35%,其余各处理均随土层加深而递减。
|
|
|
|
1 |
周建斌,陈竹君,李生秀;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矿化特性及其供氮作用[J];生态学报;2001年10期 |
2 |
王淑平,周广胜,孙长占,姜亦梅,姜岩,刘孝义;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动态及其生物有效性研究[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3年01期 |
3 |
李贵桐,张宝贵,李保国;秸秆预处理对土壤微生物量及呼吸活性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3年12期 |
4 |
张海燕,张旭东,李军,王冬梅;土壤微生物量测定方法概述[J];微生物学杂志;2005年04期 |
5 |
孙凯;刘娟;凌婉婷;;土壤微生物量测定方法及其利弊分析[J];土壤通报;2013年04期 |
6 |
何振立;;土壤微生物量的测定方法:现状和展望[J];土壤学进展;1994年04期 |
7 |
陶水龙,林启美,赵小蓉;土壤微生物量研究方法进展[J];土壤肥料;1998年05期 |
8 |
龚伟,胡庭兴,宫渊波,王景燕;土壤微生物量P研究综述[J];四川林勘设计;2005年02期 |
9 |
黄懿梅,安韶山,曲东,李盟军;两种测定土壤微生物量氮方法的比较初探[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5年06期 |
10 |
申宏岗;曹建华;潘根兴;;岩溶生态系统中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及其变化规律[J];生态环境;2007年06期 |
11 |
何容;王国兵;汪家社;许波峰;汪科继;方燕鸿;施政;阮宏华;;武夷山不同海拔植被土壤微生物量的季节动态及主要影响因子[J];生态学杂志;2009年03期 |
12 |
孙建;刘苗;李立军;刘景辉;KENNETH Dean Sayre;;不同耕作方式对内蒙古旱作农田土壤微生物量和作物指标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09年11期 |
13 |
巨天珍;任海峰;孟凡涛;姚晶晶;王彦;王蒙;王继伟;张宋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研究进展[J];广东农业科学;2011年16期 |
14 |
杨家诚;张宏达;王伯荪;;广东黑石顶常绿阔叶林土壤微生物量的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年02期 |
15 |
俞慎;李振高;;薰蒸提取法测定土壤微生物量研究进展[J];土壤学进展;1994年06期 |
16 |
林启美;;土壤微生物量研究方法综述[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1997年S2期 |
17 |
赵先丽;程海涛;吕国红;贾庆宇;;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研究进展[J];气象与环境学报;2006年04期 |
18 |
马晓慧;胡东;;羊草草原土壤微生物量磷的空间异质性分析[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
19 |
陈国潮;土壤微生物量测定方法现状及其在红壤上的应用[J];土壤通报;1999年06期 |
20 |
李成芳;曹凑贵;徐拥华;汪金平;展茗;杨学伟;庞海东;;稻鸭与稻鱼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量N和土壤酶活性动态[J];生态学报;2008年08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