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亲缘关系分析及主要药用成分测定研究
【摘要】:
麻黄(Ephedra)是裸子植物门麻藤纲(Gnetopsida)麻黄科(Ephedraceae)麻黄属草本状小灌木,是传统的中药材,具有发汗、平喘和利水的作用,可治疗外感风寒、咳喘水肿,同时麻黄有较高的生态价值,它根系发达,适应性强,是优良的固沙植物,它也可以增加植被覆盖率,是改良沙漠的珍贵植物。近年来由于滥采乱挖,资源日渐枯竭,麻黄素加工厂原料紧张,麻黄植被覆盖减少,为了缓解这一矛盾,人们从各个方面对麻黄展开了研究。本研究采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电镜扫描以及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麻黄从分子水平、细胞学、形态学以及其药用价值等方面进行了逐一探讨,旨在为麻黄的种质鉴定、真伪鉴别以及开发利用等提供试验依据。研究结果如下:
1、利用RAPD技术对草麻黄(E. sinisa Stapf)、中麻黄(E.intermedia Schrenk.et C.A.Mey)、膜果麻黄(E.przewalskii Stapf)、木贼麻黄(E.equieitina Bunge)、斑子麻黄(E.lepidosperma C.Y.Cheng)5种麻黄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膜果麻黄为一组,木贼麻黄为一组,斑子麻黄为一组,草麻黄和中麻黄为一组,且麻黄不同种的指纹图谱也有一定的差异,尤其是无药用价值的膜果麻黄于有药用价值的其他4种麻黄差异显著,而中麻黄与草麻黄差异较小;从植物分类学上看,木贼麻黄为单子麻黄亚派,草麻黄和中麻黄为欧亚麻黄亚派,和斑子麻黄同为麻黄组,膜果麻黄为翅麻黄亚派,为膜果麻黄组。RAPD聚类结果与植物分类学结果一致。
2、对草麻黄、中麻黄、膜果麻黄3种麻黄进行染色体观察,结果表明:在本试验研究的3种麻黄染色体数目中,草麻黄和中麻黄都为2n=28,基数x=7,为四倍体;膜果麻黄为2n=14,为二倍体。这一结果提示,草麻黄和中麻黄可能是膜果麻黄的进化种。
3、对草麻黄、中麻黄、膜果麻黄3种麻黄的茎表皮及截面进行电镜(SEM)观察表明,3种麻黄茎表面均覆盖有厚的角质膜,气孔下陷表现出典型的旱生植物的特征。但角质膜纹饰的走向和厚度、附着物的形态在3种麻黄种间有显著差异,其中膜果麻黄的角质膜最厚,这些可作为鉴别麻黄属不同种的重要依据。
4、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草麻黄、中麻黄、木贼麻黄、斑子麻黄、蓝麻黄5个种的四个不同采收时期的干燥草质茎进行了麻黄碱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种间的麻黄碱及伪麻黄碱含量存在差异,其中草麻黄的麻黄总碱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