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试管薯诱导及丸粒化研究
【摘要】:
实验以5个马铃薯栽培品种为供试材料,主要研究了试管薯的诱导及丸粒化,取得了如下结果:
1.以MS固体培养基为壮苗培养基,补加“MS +食用白糖+活性炭”液体培养基的固-液双层培养体系,操作简便,成本低,结薯率高,可实现马铃薯Atlantic、Favorita、Shepody和陇薯3号试管薯的工厂化生产。
2.以1.0 g作为试管薯丸粒化的质量分级指标,可实现马铃薯试管薯的“有效丸粒化”。
3.分别选用MS无机盐或1/2MS无机盐作为营养成分,马铃薯丸的萌发率和成苗率差异不显著。可能是试管薯从萌发到成苗的生长阶段,对外源营养物质的吸收能力有限,利用率低。
4.基质中加入淀粉,可使得不同大小的马铃薯试管薯形成的马铃薯丸在外观上一体化、整齐化,有利于种薯播种和机械化作业。然而,马铃薯淀粉本身的特性,加之与MS盐、海藻酸钠等形成的包裹层由于结构致密,透气性差,吸水后回涨率极低,严重影响了试管薯的呼吸作用,导致萌发困难甚至不能发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马铃薯丸不能进行正常的初期生长。此外,马铃薯丸易受蛭石中微生物的侵染,感染病菌而腐烂。
5.基质中加入活性炭,一定程度上可提高马铃薯丸的萌发率和成苗率。活性炭增强了包裹层的透气性,改善了基质中的营养环境并对营养物质起到一定的缓释作用。
6.基质中加入甲霜灵锰锌,在不同处理间差异不明显,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进行丸粒化的材料是脱毒的马铃薯试管薯;二是由于在马铃薯丸生长的初期,在相对干燥的环境里,一些危害马铃薯生长的病害尤其是晚疫病难以发作、流行。
7.用低温法贮藏马铃薯丸,并与常温贮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随贮藏时间的延长,不论在低温还是室温下,马铃薯丸的萌发率、成苗率都降低。在相同的贮藏期内,低温贮藏比室温贮藏的萌发率、成苗率高,耐贮藏时间也较长。因此,采用低温(4±1℃)法,有利于马铃薯丸贮藏期的延长和苗期生长。
8.筛选出了普遍适合于马铃薯试管薯丸粒化的包裹基质。以“1/2MS大量盐+4%海藻酸钠+ 1.0 g/L活性炭+58%甲霜灵锰锌”形成的马铃薯丸的萌发率和成苗率均达到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