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马铃薯试管薯诱导及丸粒化研究

王瑞斌  
【摘要】: 实验以5个马铃薯栽培品种为供试材料,主要研究了试管薯的诱导及丸粒化,取得了如下结果: 1.以MS固体培养基为壮苗培养基,补加“MS +食用白糖+活性炭”液体培养基的固-液双层培养体系,操作简便,成本低,结薯率高,可实现马铃薯Atlantic、Favorita、Shepody和陇薯3号试管薯的工厂化生产。 2.以1.0 g作为试管薯丸粒化的质量分级指标,可实现马铃薯试管薯的“有效丸粒化”。 3.分别选用MS无机盐或1/2MS无机盐作为营养成分,马铃薯丸的萌发率和成苗率差异不显著。可能是试管薯从萌发到成苗的生长阶段,对外源营养物质的吸收能力有限,利用率低。 4.基质中加入淀粉,可使得不同大小的马铃薯试管薯形成的马铃薯丸在外观上一体化、整齐化,有利于种薯播种和机械化作业。然而,马铃薯淀粉本身的特性,加之与MS盐、海藻酸钠等形成的包裹层由于结构致密,透气性差,吸水后回涨率极低,严重影响了试管薯的呼吸作用,导致萌发困难甚至不能发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马铃薯丸不能进行正常的初期生长。此外,马铃薯丸易受蛭石中微生物的侵染,感染病菌而腐烂。 5.基质中加入活性炭,一定程度上可提高马铃薯丸的萌发率和成苗率。活性炭增强了包裹层的透气性,改善了基质中的营养环境并对营养物质起到一定的缓释作用。 6.基质中加入甲霜灵锰锌,在不同处理间差异不明显,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进行丸粒化的材料是脱毒的马铃薯试管薯;二是由于在马铃薯丸生长的初期,在相对干燥的环境里,一些危害马铃薯生长的病害尤其是晚疫病难以发作、流行。 7.用低温法贮藏马铃薯丸,并与常温贮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随贮藏时间的延长,不论在低温还是室温下,马铃薯丸的萌发率、成苗率都降低。在相同的贮藏期内,低温贮藏比室温贮藏的萌发率、成苗率高,耐贮藏时间也较长。因此,采用低温(4±1℃)法,有利于马铃薯丸贮藏期的延长和苗期生长。 8.筛选出了普遍适合于马铃薯试管薯丸粒化的包裹基质。以“1/2MS大量盐+4%海藻酸钠+ 1.0 g/L活性炭+58%甲霜灵锰锌”形成的马铃薯丸的萌发率和成苗率均达到90%以上。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刘生瑞;环县马铃薯产业化发展对策[J];甘肃农业;2004年08期
2 鲁天文,何振明;山丹县发展脱毒马铃薯产业的优势及应采取的措施[J];甘肃农业科技;2004年10期
3 刘基敏;浅谈四川马铃薯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四川农业科技;2005年03期
4 刘振业;贵州马铃薯产业现状和发展优势与潜力[J];贵州农业科学;2005年03期
5 王海菊;;安定区马铃薯经销协会在促进马铃薯产业发展中成效显著[J];甘肃农业;2006年12期
6 ;书讯[J];中国马铃薯;2007年04期
7 路明;;贺词——兼谈马铃薯免耕栽培[J];中国马铃薯;2008年02期
8 董时涛;魏宏德;;浅析临洮县马铃薯机械化生产发展[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8年13期
9 张丽芳;蒋瑜;朱维贤;魏明;刘卫民;邹万君;王艺;;马铃薯杂交实生子在云南的应用潜力[J];云南农业科技;2008年04期
10 ;关于征集2009年中国马铃薯大会会议论文的通知[J];中国马铃薯;2008年05期
11 ;2008年度优秀论文评选揭晓[J];中国马铃薯;2009年05期
12 ;2010年中国马铃薯大会会议纪要[J];中国马铃薯;2010年03期
13 杨秀云;关于实现马铃薯产业化的构想[J];黑龙江农业科学;1998年02期
14 王玉福,贾军凯,贾进义;渭源县马铃薯产业开发途径[J];甘肃农业科技;2000年03期
15 阎建英;;浅论马铃薯生产机械化技术[J];农业机械;2001年11期
16 徐德江;兴安盟马铃薯产业现状及发展建议[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5年01期
17 于天峰;日本马铃薯产业的总体状况[J];作物杂志;2005年03期
18 赵肖丽;;广西马铃薯产业化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J];广西园艺;2006年05期
19 张庆良;;河北中南部马铃薯产业现状[J];河北农业科技;2006年11期
20 ;2006年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会议纪要[J];中国马铃薯;200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玮;;马铃薯产业化与技术装备[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2 王璠;;对构建以定西市为中心的马铃薯产业集群的思考[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7分会场-城乡一体化与“三农”创新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屈冬玉;;中国马铃薯产业与世界同行(代序)[A];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屈冬玉;;中国马铃薯产业与世界同行(代序)[A];中国马铃薯学术研讨会与第五届世界马铃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5 司怀军;王蒂;张宁;蒲育林;张万祥;;马铃薯在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A];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2008年马铃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6 姜振宏;魏玉琴;;依靠现代科技 提升马铃薯产业[A];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2008年马铃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7 王卫强;黄世龙;钟巍然;张晓春;谢明菊;任自明;谷明禹;余国东;;重庆彩色马铃薯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利用前景[A];马铃薯产业与粮食安全(2009)[C];2009年
8 屈冬玉;;[A];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C];2002年
9 刘彦军;李寿如;王静刚;;我国马铃薯产业化探索[A];2006年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李冬虎;霍宗全;;简述美国马铃薯产业的发展[A];中国马铃薯学术研讨会与第五届世界马铃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董玉梅;马铃薯L-半乳糖酸-1,4-内酯脱氢酶基因的克隆和功能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2 张建华;马铃薯块茎损伤评价技术研究及损伤变色性状的遗传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年
3 李勤志;中国马铃薯生产的经济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4 陈霞;马铃薯野生种Solanum berthaultii抗低温糖化基因的分离及表达特征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
5 何天久;SbTRXh1和Sb14-3-3基因对马铃薯块茎低温糖化的作用[D];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
6 刘俊霞;中国马铃薯国际贸易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瑞斌;马铃薯试管薯诱导及丸粒化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6年
2 李启立;贵州省盘县马铃薯产业发展问题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3 杨剑;定西马铃薯产业竞争力评价及其提升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4 王莉;不同品种马铃薯在不同生长期淀粉及其褐变性质的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0年
5 张文会;马铃薯分离蛋白溶液流变学特性及热稳定性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1年
6 王文腾;中国马铃薯产业化的发展现状与政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7 陈恩发;多重实时定量PCR检测马铃薯主要的真细菌病原菌[D];内蒙古大学;2011年
8 王淼;马铃薯的组织培养及耐盐诱变育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磊;马铃薯酶促褐变机理研究[D];南昌大学;2012年
10 韦青;3GT基因转化马铃薯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斌;关于到甘肃、内蒙古等地学习考察马铃薯产业发展经验的考察报告[N];毕节日报;2008年
2 于立 孙娜伟;朝阳地镇力促马铃薯产业健康发展[N];承德日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王娜;小土豆成就大产业[N];益阳日报;2008年
4 陶庆忠 黄世发;做强做大马铃薯产业[N];毕节日报;2008年
5 特约记者 陈传武;湖北仙桃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N];农资导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张毅;把马铃薯列为扶贫产业[N];人民日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牛泽刚;马铃薯产业富了东南村[N];延边日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周铮;“薯贱伤农”问题如何解[N];农民日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蔡冬梅;达茂旗:做强马铃薯产业[N];内蒙古日报(汉);2009年
10 张莉;今年马铃薯产业喜忧参半[N];瓜果蔬菜报.农业信息周刊;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