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op Productivity and Resource Use Efficiency under Conservation Tillage in a Dry Land Spring Wheat-field Pea Rotation System
【摘要】:
水土流失严重和生产力水平低下是黄土高原西部半干旱旱农区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黄土质地疏松,抗蚀能力差,雨量少而集中,是造成该区水土流失严重和土地生产力水平低下的自然原因,而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更加剧了水土流失,限制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因此,采取适宜的保护性耕作措施,增加有机质的归还率,尽量减少农田水分的非生产性消耗,提高水分的生产效率,既可以提高生产力水平,又可以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而要在黄土高原西部半干旱地区发展保护性耕作,必须首先研究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在该特殊自然环境中的适应性,诸如其对作物生产力、土壤状况及资源利用效率等的影响及其内在机理。为此,本研究从2001年8月开始,在黄土高原西部典型的半干旱区,位于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李家堡镇的甘肃农业大学定西旱农生态综合试验站,结合小麦→豌豆年间轮作布设了六种不同耕作模式的田间长期定位试验,开展了对保护性耕作的适应性及其内在机理的系统研究。这些不同的耕作模式包括:传统耕作(T)、免耕秸秆不还田(NT)、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免耕+秸秆覆盖(NTS)、传统耕作+地膜覆盖(TP)和免耕+地膜覆盖(NTP)。本文主要研究了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及水温和谐性的影响,对作物生产力的影响及其机理,对水分利用效率、氮素利用效率及作物生产的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
1)免耕秸秆覆盖(NTS)能显著提高小麦→豌豆轮作系统的经济产量,但免耕秸秆不还田处理(NT)的产量最低。2002-2005年间NTS豌豆的平均产量为1.76 t/ha,比T,NT,TS,TP和NTP分别提高14%,24%,17%,5%和9%;四年间NTS小麦的平均产量为2.44 t/ha,比T,NT,TS,TP和NTP分别提高16%,26%,14%,3%和6%;两个小麦→豌豆轮作周期NTS的平均产量为8.41 t/ha,比T,NT,TS,TP和NTP分别提高16%,25%,15%,4%和7%。
2)在免耕秸秆覆盖模式中,留在免耕地表的秸秆确实降低了小麦生长期间下午14:00 0-25cm土壤剖面的平均温度,但这一温度降低并没有延缓小麦的萌发出苗,而且该模式下经济产量不仅没有降低,反而有所提高。小麦生长期间下午14:00 0-25cm土壤剖面的温度平均值NTS比T,NT,TS,TP和NTP分别降低0.9°C,1.1°C,1.0°C,0.3°C,0.3°C和0.6°C。这可能是NTS中秸秆下面热流降低所致,但NTS中小麦生长状况比其他模式都好,产量也最高。因此,免耕秸秆覆盖模式中的温度降低不会对作物生长造成不利的影响。
3)黄土高原西部半干旱区,水分贮存在土壤上层比在下层对作物更有效;免耕秸秆覆盖表层0-10 cm土壤水分含量相对于传统耕作最多可以提高90%;虽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