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化感物质释放途径及化感作用机理研究
【摘要】:
植物化感作用是指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通过植株挥发、淋溶、植物腐解或根系分泌物向周围环境释放的化学物质而对邻近植物或微生物的生长产生干扰作用。植物化感作用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在农作物耕作制度的合理安排,农田杂草控制、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以及减少连队作障碍危害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本论文主要对农田群落生长的先锋植物黄花蒿的化感作用、化感物质释放途径及化感作用机理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旨在充分利用植物间的化感作用防除农田杂草,为开发天然除草剂,有效合理利用资源,发展可持续农业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
1.本文以小麦、黄瓜、萝卜为受体植物,研究了黄花蒿化感作用,验证了黄花蒿在自然生态中之所以能够成为先锋植物的原因,通过地上部挥发和淋溶向环境中释放化感物质,对周围植物产生较强的抑制作用,尤其是对受体植物根的生长表现出较强的克生作用,其次是对植株苗高生长的抑制作用。黄花蒿对黄瓜、小麦、萝卜的综合抑制效应SE值为47.66,对三种受体种子的综合抑制效应SE值为41.10、根长的综合抑制效应为74.20和苗高的综合抑制效应为66.53,在黄花蒿与受体植物套种的室内盆栽和田间试验中,黄花蒿对受体植物的苗高、植株重量和干物质的积累都有一定的影响,研究结果证实了黄花蒿具有一定的开发利用价值。
黄花蒿在自然条件下可通过茎叶挥发和淋溶、土壤残体腐解和根系分泌共同作用向农业生态系统释放化感物质。但主要以地上部挥发和淋溶为主,其次是土壤残体分解和根系分泌释放化感物质。黄花蒿地上部水浸提物和地上部挥发物对4种受体的综合抑制效应(SE值)为:47.47和32.59,明显高于根系分泌物(SE为0.26)的综合抑制效应。黄花蒿地上部浸提物、挥发物和根系化泌对受体小麦(39.62)的综合抑制效应高于燕麦、萝卜和黄瓜,对4种受体根长的综合抑制效应(46.54)高于对苗高和种子萌发的综合效应。
2.本试验以小麦种子为指示植物,用正已烷:乙酸乙酯:无水甲醇(30:20:3)对黄花蒿茎叶提取物进行分离,获得30个流分样品,通过生物测定后,筛选出对受体小麦化感效应较强的23、24、25、26流分样品,采用GC/SM对三样品进行化感物质种类鉴定。黄花蒿茎叶提取物中存在大量化感物质,主要包括苯类、酯类、醇类、烃类、萘类、酮类、酚类、酰胺类、酸类、醛类等有机化合物,其中2,2’-亚甲基-4-甲基-6-叔丁基双苯酚、4-甲基-4-羟基-2-戊酮等酮类、邻苯二甲酸-2-乙基已醇酯等酯类化合物、全反式角鲨烯、Z-13-二十二碳烯酰胺等均是报道的化感物质。但还有一些丰度对较高的有机化合物,如3-乙基-5,6,7,8-四氢异喹啉、巴龙霉素、24,25-二羟基维生素D3、4-苯基-3-氧代丁氰、青蒿酸等化合物的化感作用报道的很少。黄花蒿茎叶提取物二次分离流分中
|
|
|
|
1 |
江贵波;曾任森;;化感物质及其收集方法综述[J];河南农业科学;2006年06期 |
2 |
巩相景;吕福堂;;化感作用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J];生物技术通报;2006年S1期 |
3 |
席蓉;郝建锋;;植物化感作用及其生态学意义[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4期 |
4 |
黄玥;袁玲;;青蒿素的化感效应及机理研究进展[J];贵州农业科学;2011年06期 |
5 |
寻晓红,蒋泰文,彭晓英,张良波,蒋道松;黄花蒿试管苗再生途径及多倍体诱发的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
6 |
冯世鑫;马小军;闫志刚;苏世东;夏良方;陈德素;韦树根;;黄花蒿轮作模式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9年04期 |
7 |
韦记青,韦霄,蒋运生,唐辉,李锋;黄花蒿高产栽培技术[J];广西农业科学;2005年05期 |
8 |
姚安庆,梁德华;樟树和黄花蒿浸提物对菜青虫的生物活性[J];中国蔬菜;2004年05期 |
9 |
赵素云;孙西;;黄花蒿[J];生命世界;1980年04期 |
10 |
冯建永;陶晡;庞民好;刘颖超;;黄顶菊化感物质释放途径的初步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
11 |
彭军;马艳;李香菊;马小艳;奚建平;马亚杰;李希凤;;黄顶菊化感作用研究进展[J];杂草科学;2011年01期 |
12 |
姚安庆,梁德华;樟树和黄花蒿浸提物对菜粉蝶幼虫的生物活性[J];现代农药;2004年02期 |
13 |
李雪利;李正;李彦涛;张文平;曾宪立;郑文冉;刘国顺;叶协锋;;植物化感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9年23期 |
14 |
叶协锋;邵惠芳;李琰琰;杨宇熙;陈秀华;刘国顺;;植物化感作用研究现状及其在烟草栽培中的作用展望[J];中国烟草学报;2009年06期 |
15 |
朱芬,雷朝亮,王健;黄花蒿粗提物对几种害虫拒食性的初步研究[J];昆虫天敌;2003年01期 |
16 |
韦美丽;王炳艳;黄天卫;孙玉琴;李杰;陈中坚;;播种期对黄花蒿产量的影响[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6年05期 |
17 |
马小军;韦树根;冯世鑫;董青松;闫志刚;;黄花蒿新品种‘桂蒿3号’[J];园艺学报;2010年01期 |
18 |
唐安茂;胡晓华;;酉阳黄花蒿资源多[J];生命世界;1987年03期 |
19 |
马茂华,于凤兰,孔令韶;油蒿(Artemisia ordosica)的化感作用研究[J];生态学报;1999年05期 |
20 |
阎飞,韩丽梅,杨振明;论大豆连作障碍中有关化感作用(Allelopathy)研究的若干问题[J];大豆科学;2000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