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内陆不同生态系统中主要植物δ~(13)C、δN/‰及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季节性变化特征研究
【摘要】:本文以青藏高原腹地北麓河地区三种不同生态系统——高寒草甸,沼泽草甸,沙化草原为研究对象,运用稳定碳同位素技术,测定了5月到10月三种不同生态系统中主要植物种稳定碳、氮同位素值(δ13C,δN/‰),同时测定了植物单株生物量、叶重、根重、叶片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根部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等生理指标。分析了不同生态系统中植物主要植物δ13C,δN/‰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组成特点、季节性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以期阐明影响青藏高原内陆主要植物种碳、氮同位素、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主要因子,旨在为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高寒草地的响应模拟及中国乃至全球碳循环提供理论支撑,为该地区畜牧业管理、可持续发展及生态与环境保护等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
1.从5月下旬到10月上旬三种生态系统高寒草甸,沼泽草甸,沙化草原中主要植物种叶重均表现为增重,到10月上旬达到最大;根重则表现为线逐渐上升后又逐步下降;三种不同生态系统中生物量:沙化草原高寒草甸沼泽草甸;叶重:高寒草甸沙化草原沼泽草甸;根重:沙化草原高寒草甸沼泽草甸;叶/根比:高寒草甸沼泽草甸沙化草原,这主要是由于沙化草原土壤水分相对较低,发达的植物根系有利于吸收深层的水分,也体现出水分因素影响了光合产物在器官间的分配,其中分配在根部的较多,而叶部较少。
2.高寒草甸主要植物种叶片δ13C值的变化范围在-27.99‰~-24.73‰之间;沼泽草甸主要植物种叶片δ13C值的变化范围在-28.76‰~-24.58‰之间;沙化草原中主要植物种叶片δ13C值的变化范围在-27.84‰~-23.81‰之间。高寒草甸、沼泽草甸、沙化草原中主要植物种都属于C3类型的光合代谢途径,它们都属于C3植物。
3. 5-9月,在高寒草甸中δ13C平均值和降水量、2m湿度、20 cm土壤含水量显著负相关(p0.05),和2m温度负相关(p0.05);在沼泽草甸中和降水量相关性不强(p0.05),和2m湿度、20 cm土壤含水量显著负相关(p0.05),和2m温度负相关(p0.05);在沙化草原中也表现出和降水量相关性不强(p0.05),和2m湿度、20 cm土壤含水量显著负相关(p0.05),和2m温度负相关(p0.05)。对三种生态系统植物δ13C值进行分析比较,发现虽然三种生态系统土壤含水量相差较大,但三种生态系统δ13C平均值都在-26‰左右,而这三种生态系统由于距离很近,温度、降水量相差不大。通过和环境因子的分析可以看出在三种不同的生态系统中δ13C值受降水量的影响不大,而主要受温度的影响,这可能是由于研究区季节性冻土温度升高,冻土融化层扩大,从而土壤含水量增加,为该地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足够的水分。
4.高寒草甸中所测试植物δN/‰的分布区间在-1.418‰~11.158‰之间,沼泽草甸在-1.713‰~8.666‰之间,沙化草原在-3.458‰~3.203‰之间,平均值分别为2.7443‰,3.3233‰,-0.0764‰,说明δN/‰是自身遗传性状和环境因素共同综合作用的结果
5.从5-9月高寒草甸中δN/‰值和2m湿度、2m温度显著正相关(p0.05),和20 cm土壤含水量正相关(p0.05),沼泽草甸中δN/‰值和20 cm土壤含水量正相关,但未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和2m温度及其它环境因子相关性不强(p0.05)。在沙化草原中δN/‰值和10cm土壤含水量显著负相关(p0.05),和降水量负相关,但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和温度及其它环境因子相关性不强(p0.05)。说明在高寒草甸和沼泽草甸中δN/‰值受降水量的影响不大,而沙化草原则受到降水量的影响。对三种生态系统δN/‰值进行综合比较,发现三种不同生态系统δN/‰值主要受水分的影响,尤其是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6.淀粉、可溶性总糖、果糖和蔗糖均表现为根部的含量高于叶的含量,说明寒区植物根系是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贮备库。可溶性总糖、蔗糖和果糖在不同生态型中根、叶的变化均一致,即沙化草原沼泽草甸高寒草甸。叶片的淀粉含量:沙化草原沼泽草甸高寒草甸,而根部淀粉含量:高寒草甸沼泽草甸沙化草原。表明,适度水分胁迫处理使植物叶片和根系中可溶性蔗糖含量升高、淀粉含量显著降低。沙化草原根系淀粉含量相对较低,可溶性糖较高,说明寒区条件下,一定的水分限制,加速了根部糖分的转化,改变了糖分的贮藏形式,以维持细胞渗透调节能力。
7.从5-9月在三种不同的生态系统中,对于植物根部NSC含量,高寒草甸中植物根部NSC含量和10cm土壤含水量显著正相关(p0.05),和降水量正相关,但未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和2m湿度、20 cm土壤含水量、2m温度相关性不强(p0.05)。植物叶片NSC含量和2m湿度、10cm土壤含水量、20cm土壤含水量、2m温度显著正相关(p0.05);和降水量相关性不强(p0.05)。沼泽草甸中植物根部NSC含量和降水量显著正相关(p0.05);和2m湿度、10cm土壤含水量、20 cm土壤含水量、2m温度相关性不强(p0.05),植物叶片NSC含量和降水量、2m湿度显著负相关(p0.05);和2m温度显著负相关(p0.05),和10cm土壤含水量、20 cm土壤含水量相关性不强(p0.05)。沙化草原中植物根部NSC含量和降水量、20 cm土壤含水量、2m湿度、2m温度显著正相关(p0.05);和10cm土壤含水量相关性不强(p0.05),植物叶片NSC含量,和降水量显著负相关(p0.05),和20cm土壤含水量显著正相关(p0.05),和2m湿度、2m温度正相关,但均未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和10cm土壤含水量相关性不强(p0.05)。说明在青藏高原腹地,水分和温度是影响植物根部、叶片NSC含量主导因子,但同时也是其它多种气候环境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
|
|
|
|
1 |
;地质年代及主要植物[J];植物杂志;1978年01期 |
2 |
马正平;准噶尔西部沙漠中的主要植物[J];新疆农业科学;1959年12期 |
3 |
尤作亮;周光裕;;侧柏林下主要植物对资源的利用特征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1991年02期 |
4 |
邓六中;;介绍“三月三”九种药用植物[J];植物杂志;1991年03期 |
5 |
王合玲;吕光辉;张辉国;;干旱区典型湖泊湿地主要植物生态种组分析[J];生态环境学报;2012年05期 |
6 |
崔骁勇,陈佐忠,杜占池;半干旱草原主要植物光能和水分利用特征的研究[J];草业学报;2001年02期 |
7 |
;中国主要植物染色体研究[J];中国科技奖励;2004年11期 |
8 |
朱德宝;“我国主要植物群落的分布图”立体彩色教具的制作[J];生物学通报;1995年11期 |
9 |
富德义;吴敦虎;易富科;;三江平原沼泽几种主要植物中的微量元素[J];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1982年06期 |
10 |
陈灵芝,鮑显誠,李才貴;吉林省长白山北坡各垂直带内主要植物羣落的某些结构特征[J];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1964年02期 |
11 |
林英;黄新和;龚明暄;杨祥学;林英;黄新和;;江西寻乌项山地区的森林植物群落及其主要植物资源(摘要)[J];科学与教学;1959年06期 |
12 |
巴雷,王德利;羊草草地主要植物邻体干扰条件下构件形态特性比较[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
13 |
汤锡珂;;贵州中北部一些主要植物的化学成分特点及其与土壤的关系[J];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1963年Z1期 |
14 |
郭继勋,王若丹,包国章;东北羊草草原主要植物热值[J];植物生态学报;2001年06期 |
15 |
包玉英,闫伟;内蒙古中西部草原主要植物的丛枝菌根及其结构类型研究[J];生物多样性;2004年05期 |
16 |
严昌荣,韩兴国,陈灵芝,黄建辉,苏波;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主要植物叶片中δ~(13)C值的种间差异及时空变化[J];植物学报;1998年09期 |
17 |
王效科,牟玉静,欧阳志云,张晓山,倪士峰,傅承新;太湖流域主要植物异戊二烯排放研究[J];植物学通报;2002年02期 |
18 |
刘金环;曾德慧;Don Koo Lee;;科尔沁沙地东南部地区主要植物叶片性状及其相互关系[J];生态学杂志;2006年08期 |
19 |
杨晓东;傅德平;袁月;杨军;吕光辉;;新疆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主要植物的种间关系[J];干旱区研究;2010年02期 |
20 |
张谧;王慧娟;于长青;;北京西山采石场不同自然恢复期主要植物叶绿素荧光特征[J];环境保护科学;2010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