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知识教学淡化现象透视及改进策略研究
【摘要】:众所周知,语文是以语文知识为中介,历练学生言语能力、思维能力,培养其情感态度的实践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语文知识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语文课程的基本属性之一。离开了语文知识的积淀,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便无从谈起。而中学生获得语文知识最直接的途径之一便是语文知识教学。没有了语文知识教学,我们的语文课堂就失去了应有的深度和内涵。此外,由于初中阶段正处于从小学向高中的过渡时期,能否适时的展开有效的语文知识教学对一个学生今后语文素养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然而,自2000年我国开展第八次基础教育改革以来,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避免以往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给学生强行灌输语文知识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在2001年出版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提出了:“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这句话本身并没有错,但是一些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却对这句话产生了误解,片面的将这句话等同于语文课程“不要知识”。一时间,在一线的初中语文课堂上,语文知识教学成为了可有可无的部分,无效热闹充斥语文课堂,语文课失去了语文味,语文知识遭到放逐,语文知识教学淡化现象十分严重。语文课堂可以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产生了十分严重的负面影响。
面对上述问题,笔者一方面通过对从新中国成立至今的几部具有重要意义的语文课程标准(大纲)中对语文知识及语文知识教学相关表述的梳理,从纵向的角度对语文知识教学的淡化进行透视。另一方面,紧密结合实践,深入一线,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从横向的角度,深入剖析当下初中语文知识教学淡化的原因、现状、产生的负面影响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将语文知识目标转化为语文知识的问题情境、加强与语文知识运用有关的训练、开展针对语文知识的语文参与式学习活动、夯实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编写适合本校学生的语文知识校本教材等相关改进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