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有无之辨研究
【摘要】:“有”、“无”关系的辩论,贯穿了中国哲学发展史的全过程。魏晋时期的“有无”之辨,上承先秦道家思想中的“有”、“无”观,下启早期佛学在格义阶段的“空”论。“有无”之辨作为魏晋玄学的中心问题,与“言意之辨”、“名实之辨”、“名教与自然之辨”共同构成了魏晋玄学本体论体系,完成了中国哲学史上儒释道三家的融合与互补,同时也顺应了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有无”之辨的发展脉络始终是与“道”并行的,“老子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用“无”指证“道”的“无形”、“无名”、“无声”、“无象”。经过了魏晋时期的“贵无”——“崇有”——“独化”,“道”与“自然”的关系也随着“有无”之间的关系论证不断变化,但其本质上还是向“道”与“自然”的回归。“有”、“无”观在宇宙生成论、本体论、方法论和人生修养论的方面都有所渗透,同时,从学术发展的角度来看,魏晋时期的有无之辨,融合了道家、魏晋玄学、早期佛学的相互融合,“有”、“无”作为哲学范畴,本身具有的延展性和包容性共同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本论文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道家思想与道家“有”、“无”观,是魏晋“有无之辨”的缘起;第二部分阐述魏晋玄学中的“有无”之辨,玄学时期的“有无之辨”是中国哲学史上谈论“有”、“无”最激烈的时期,详细阐述玄学的不同派别对“有”、“无”所持的不同观点,是文章的核心;第三部分论述早期佛学传入之后,对“有”、“无”观的发挥。最后指出,魏晋时期的“有无之辨”是围绕天人问题而提出的,最终的落脚点在自然之境。魏晋“有无”之辨虽然在理论上存在缺陷,但作为魏晋玄学的重要问题,其产生的影响依然是深远的,“有无”之间追求的玄远意境,对自然的回归,对个体的觉悟,人性的解放都有深远的意义。魏晋时期对才性与玄理等问题的思考,都体现出魏晋士人对现实社会的关注以及对人文的关怀,“有”、“无”以及“自然”的观念在现代社会中仍有深刻的价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