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及鲁迅个体生存观念比较研究
【摘要】:
现代性概念代表一种时间意识。现代性是一项伟大工程,它和谐有序,充
满自由、平等的理念,倡导公平、团结,致力于人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它是
有关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理性启蒙计划,是伴随着欧洲启蒙运动应运而生的现
代思想。
现代性是一种时间观念,又是一种思想意识。在时间观念上它代表一种暂
时性、当代性;在思想意识上,它是一种变革的精神,同时代表自身对自身的
超越过程中不断发展的观念。自由和理性是贯穿现代性思想始终的一个核心。
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工具理性占据主导地位,功利主义的历史合目的
思想的极端发展导致了人的异化,启蒙的理想化为灰烬,现代性精神被蒙蔽。
哈贝马斯提出“交往行为理论”,企图拯救理性,重建早期现代性的主要形
式——在自由民主的公共领域中经过理性的讨论达成共识。而利奥塔、福柯等
后现代理论家则反对现代性的整体性和普遍主义观念,强调不稳定性、异质标
准、差异的绝对性。
问题在于,后现代批评家倡导的个性、反体系、反整一的主张,如果没有
理性共识原则下的认同,那么,其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也便成为不可能。同时,
对个体自由的强调和对绝对差异的追求,也可看作是对走向自身反面的、物化
的现代性的反拨。正如利奥塔所言,“后现代总是隐含在现代里”。
鲁迅在自己的思想理论框架内造成了个体性原则与他笃信的科学理性和进
化论历史进步观念之间的思想悖论。这一悖论产生于鲁迅以个体为核心这一思
想体系的实践意义和鲁迅对现代性理论的批判结果之间,既间离又认同,既偏
至又和谐的复杂关系。
在个体与群体关系上,鲁迅提倡绝对的差异,强调个人的独立性、异质性。
鲁迅的发展自我、自他两利的个体主义原则,又与哈贝马斯的“交流行为理论”
颇为类似。
鲁迅探索的个体是一孤独的存在,他永远处于非完成状态,是暂时性、偶
然性生存,他永远在中途,在生与死,在虚无和存在之间绯徊。它体现出与现
代审美性的生存感觉——过渡、短暂、有限、偶然——的同质性。
在鲁迅身上,启蒙理性、现代性的交流理性整合方案与后现代的差异、创
新、超越的精神力量聚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而又分裂了的整体,使鲁迅成
为现代性思想家。